□凌遠清
(本文由凌遠清獨家授權順德城市網使用,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和任何形式的摘抄,想要閱讀更多資料,請到書店購買凌遠清著作《嶺表尋春——廣東清明節》。)
在清明節,老百姓所吃的食物具有特定的時節性,祭祖過后的食物更是具有獨特的文化含義。因此說,清明的飲食習俗包容著歷史的、地域的、民族的等方面的內涵。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
我國的燒乳豬習俗源遠流長。《禮記·禮運》中有記載古代拜神的儀式,即“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其中的“燔黍捭豚”意思是把黍米燒熟,把小豬烤熟。可見,上古時代燒豬已開始用作拜神的祭品。
據史料記載,我國的乳豬原來是北方菜。燒乳豬早在西周時代稱為“炮豚”并已列為“八珍”之一,南北朝時已在齊魯一帶盛行。據有關專家考證,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兩件大小不同烤爐就是廣州地區2000多年前已有制作燒乳豬的一個明證。該烤爐配備了烤炙用的鐵釬、鐵鉤、長叉、懸爐的鐵鏈等,其中一個小烤爐兩側近足處鑄有兩只小豬,其嘴中空且朝天,用途是插放燒烤用具。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詳細記載了燒乳豬的烹制方法,并對燒乳豬的色、香、味至為夸贊曰“色如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削狀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據袁枚《隨園食單》記載,清代時燒乳豬已傳遍大江南北,但嶺南地區的乳豬燒烤方法較之前有所不同。如今,北方燒乳豬這一名菜已消失,只有在珠江三角洲一帶得以保存,其烹制技藝還在不斷完善中,并成為廣州和港澳地區許多酒樓的首席名菜。隨著燒烤工具、制作技術的不斷改進,近代廣東傳統的光皮“燒乳豬”著重皮的色澤。但缺乏酥化,雖香口但容易刺口。后來香港廚師改善了制作方式,即在燒烤過程中涂抹麥芽糖和白醋。前者起到焦化著色作用,后者則有增加豬皮的脆化作用。
如今祭祖的燒豬,已經從以前的脆皮燒豬,改用成港式做法的麻皮燒乳豬。傳統清明燒豬外表屬光皮類型,比較注重赤皮美觀。制作時用慢火燒,但因涂油少,故入口酥化程度低。因此其外皮的味道雖香濃,但太硬容易刺口。后來,香港廚師在制法上改良后便誕生了“麻皮燒豬”。麻皮燒乳豬用旺火燒制,用行話說是“搶火”加工。燒制時不斷涂油,使乳豬表皮在高溫下爆出氣泡。燒烤過程中,涂抹麥芽糖使豬皮出現焦化效果,噴灑白醋讓豬皮達到脆化的效果,最后再加入高度數的白酒使得豬皮有酥化的效果。這樣制作出來的燒豬,其皮層酥脆,入口則消,口感更佳。于是,皮酥起麻的“麻皮乳豬”成為廣東名菜,當然也是清明掃墓必不可少的祭品之一。現在,人們仍然延續用燒豬拜山的傳統,不過燒豬不再是以前的單純以大為好,都轉向講究小巧、實用和美味。
清明時節,廣府人家除了帶上香燭、紙帛等祭品外,還會抬只乳豬去祭祖。燒豬或燒乳豬在廣東傳統習俗中,是各種隆重場合的常用品。廣州人愛吃乳豬,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乳豬的來歷。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一天,一戶人家院子突然起火,火勢兇猛很快就整個把院子燒個精光。等到宅主人趕回家之時,一切都無法挽回,院宅及其中財務都燒成了灰燼。他在翻找剩余物品時,不時聞到一陣陣撲鼻而來的香味。他感到很奇怪,經過仔細查找,他發現香味是從一只燒焦的豬仔身上發出的。再細看豬仔,其皮色被烤得微黑透紅。他好奇地嘗了一口,發覺其味道極其鮮美。雖然院子即所有財物都喪失殆盡,宅主人卻因此意外發現一種燒烤豬肉的新方法。如今,廣東人都知道清明拜山要用大紅燒豬,并認為燒豬有“紅皮旺壯(葬),福蔭后人”之好意頭。
清明節用燒乳豬祭祖并非是廣州人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而是1990年代末隨著攀比之風逐漸興起的。以往掃墓,人們一般會帶上鞭炮、香燭、紙帛、燒肉、白酒、包子、甘蔗等祭品,祭祀過后,大家還要分享其中的食物。當時只有很有錢的人家才會抬上整只燒豬前往墓地進行拜祭。如今,雖然繁瑣的祭品已被簡化,但大部分廣州人都表示乳豬意頭好,故攀比之風仍在,幾乎每家每戶都會采購乳豬并帶去祭拜先人。近幾年來,清明祭祖活動中都可常見人們抬出整只燒豬或燒乳豬前往墓地。
清明前,廣東各地的賓館、酒店都紛紛將制作烤乳豬作為主要業務來辦理。每只乳豬一般在2~5公斤重左右。一只只烤得焦黃的乳豬,是祭祖儀式上最為誘人的祭品。由于燒乳豬是清明祭品中的中心,不但要外表要好看,而且味道還得地道。因此各地的客戶在挑選乳豬時就特別注意看燒豬皮的色澤,標準是其表皮色澤要均一,以棗紅色為佳。另外,整只乳豬必須完整無缺,其外皮完整才能較長時間內保持乳豬皮的酥化程度。
在掃墓結束后,燒乳豬又成為了人們聚餐的美味佳肴。如今,人們多從酒樓選購乳豬,不少酒樓為適應大家的需要都推出了特別的服務。客人祭完祖后可把乳豬帶回原酒樓,此時,人們聚在一起,分食用于祭祖的燒豬等各種祭品。酒樓則負責把乳豬重新加熱,斬成塊狀,并調好味,方便大家享用。
習慣上,乳豬多采用“片皮”的吃法。方法是將挑開燒乳豬的麻皮及淺層之肉并切成塊狀,并可與乳豬醬、洋蔥頭或者砂糖蘸著吃。這些佐料都各有特色,如洋蔥清香,乳豬醬甜香,這樣燒乳豬的香味就顯得更加濃郁了。而砂糖正好增加片皮的脆度,吃起來口感更佳,其風味勝過單純的燒乳豬片。吃過燒豬皮后,都會剩下一些燒肉和豬骨。只要加入簡單的材料,這些燒肉和豬骨又可變成另外一道家常的菜肴。最常見的是煲老火燒骨粥,經過長時間的文火熬煮,咸肉、燒骨的香味全都轉移到粥中了。還可以做簡單的菜干豬骨湯,即先把燒豬肉焯水,再下菜干煲上半小時。豬骨曾高溫燒烤過,其濃香的味道更容易散發出來,而其中的菜干正好降低了燒豬本身的燥熱。
相比珠三角地區的“祭祖金豬”及“全體乳豬”,清遠的洲心燒豬在烤制方式與風味方面更有自己的特色。據了解,洲心燒豬是選用洲心上等的生豬,宰殺后將豬撐開風干其水份。在特制的大窯里烘烤時,先將炭火堆成狹長的“工”字形,用中火烤一段時間。然后撥弄炭火,使之成“二”字形,先用文火分別烘烤頭尾部分。隨后把乳豬翻轉過來開始烤皮,邊烤邊使其慢慢轉動起來。烤至豬皮泛黃時,用稀蜜糖水均勻涂抹豬皮。最后再改用麻油涂抹,直至豬皮顏色變得金黃發亮,輕輕敲擊后其聲變得較為清脆即成。清遠洲心燒豬的吃法是將燒好的乳豬伏臥于盤中,先把外皮割成長方形狀,再切透豬身部分。品嘗時,可蘸上白醋蒜汁或酸甜醬,也可與煎餅同吃。其皮色金紅,富有光澤,吃起來皮薄酥脆、肉嫩鮮美,香味濃郁,肥而不膩。吃過最精華的燒豬肉后,剩下一些燒肉和豬骨還可與滑嫩的豆腐一起蒸煮。這樣加工出來的豆腐菜,別有一番風味,讓人回味無窮。
除了燒豬之外,廣府地區民間在清明時節還有吃蕎菜的習慣,不少人都認為只有吃完了與蕎菜相關的菜式,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蕎菜又叫清明菜、黑心菜,性耐陰雨、冷凍,怕高溫、強光照。清明時節,蕎菜除了可以系在門上,作為思念先人的習俗,還是非常合時的佳肴美食。廣府人用蕎菜的頭來腌的酸品稱為酸蕎頭,此乃一道開胃口的特色小菜。蕎菜是清明時令菜,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中醫飲食養生提倡吃時令菜,因時令蔬菜符合自然生長規律,營養價值高,味道純正。每逢農歷二三月,雨水充沛,種植出來的蕎菜鮮嫩清爽。多吃芥菜不僅可以增加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還可以起到可以清肝明目、涼血止血、助消化作用。經常食用蕎菜可以降低超氧負離子的活力,削減氧自由基的生成,能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嫩蕎菜在農歷新年之后便可上市,但只有到清明時節其品質才達到最佳狀態。傳統社會中,廣府人給蕎菜賦予了一定意義,例如蕎菜中的蕎與“轎”同音。有些人認為是寓意先人能坐轎歸去,在陰間也能過上舒適的生活。有些人則認為,“蕎”與橋相通,此時的蕎菜就好像是一種中介,使得先人與今人在心靈上能夠相通。由于這些說法在民間普遍存在,蕎菜就成了清明非吃不可的蔬菜,因而成為了地地道道的清明菜。
(編輯:李志明)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