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遠清
陳村的花卉經濟可謂源遠流長,其種植面積在明清期間曾有過起伏。在20世紀,陳村花卉經濟的發展曾兩度受阻,其一是抗戰時期,另一次就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在這兩個特殊時期里,陳村人未能大張旗鼓地以花為業,但仍未完全中斷對花卉的熱愛,部分人家還在自家屋角邊陽臺上少量養花。此舉使得陳村原有的花卉品種得以保存下來,也是改革開放后陳村花卉能夠迅速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國初期,陳村花卉業出現興旺景象。花農為了獲得白銀、完租納賦,從單一水稻生產,轉為因地制宜種植花卉。因多數果樹遇水患不枯,水退后仍能復生如故,因此當地花農多種植荔枝、龍眼、柑桔、時花,培育樹苗。花卉苗的面積不斷擴大發展,品種更多。當地花農培育的米仔蘭、桂花、玉蘭、四季桔以及盆景樹樁等遠銷上海,天津、福建、漢口及香港等地。根據文獻記錄,花販成群結隊到此以船只將花卉運往廣州及附近州府,“漁舟曲折只穿花”、“村前彌望皆為花”及“船頭花影垂垂簇”正是當年陳村花卉業興盛的真實寫照。其中的龍眼、荔枝屬季節性果品,銷售期受限,故促成家庭式干果焙烘加工業的出現。
20世紀30年代早期,因日本廉價的真絲、人造絲的紡織品占據了南洋西洋的市場并向中國傾銷,導致陳村生絲和絲織業凋零。種桑、養蠶無法取得原有的收益,當地人紛紛棄桑改植收益快的水稻、香蕉、果蔬等作物。果蔬生產周期短,收獲可輕易運到陳村果欄出售。當地商販在陳村大批量采購水果,并轉運廣州與港澳市場。當然,并不是所有基塘都可以改植甘蔗、香蕉和果蔬,地勢較低的,只能種植水稻或者花卉。但花卉的種植面積很少,只起到一種保本護種的作用。這一時期,陳村以釀酒業、錫箱業、果木業為支柱產業的地方經濟逐漸發展起來,不久就成為一個工商業發達、文化繁榮的市鎮。此時花卉生產在陳村鎮經濟中比重有所下降,但花農種植花卉的熱情有所回升。跟周邊地區相比,此時花卉種植成了陳村鎮的特色產業。僅陳村年產盆花數萬,有桂花、茉莉、金桔、四季桔等600多個品種。
弼教花卉的發展為陳村花卉業這一歷史時期的一個縮影,在陳村花卉種植有很大的代表性。明清時代,弼教的花卉種植在周邊地區很出名,已成為聞名海內外的花村。如二戰日本人侵占之前,陳村在國外的僑民寫信回弼教,地址上只要寫上“中國廣東省花村XXX”,信件就能送達陳村收信人手中。這與陳村花卉的量大質優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有必然的聯系,也與陳村花卉師傅數量眾多、技術過硬而獲得好聲譽有直接關系。陳村弼教村民很早就熟練地掌握了各種花卉繁殖接駁技術,廣州各地的種花師傅也以弼教人居多,故當地民間有“先有弼教,后有花地(即今廣州花地)”之說。相傳這里的綠水嬌花吸引了仙人來訪,留下了渺渺仙氣。弼教村人沾了仙氣,育出的花卉當然就與眾不同。
20世紀30年代,弼教就有140多戶經營花卉,有128個花園。每年種植花卉面積達百余畝,盆花數量達萬盆,而且基圍30公尺之外也遍植米仔蘭。全弼教村年產鮮花35萬至50萬斤。花開時節,香飄數里。這一階段,花卉種類以米蘭、玉蘭、桂蘭、茉莉花、四季桔、金桔和盆景為主。買賣方式也更為靈活,既可購買,也可租賃。產品除滿足當地需求外,還遠銷閩、蘇、浙、滬、津、鄂和香港等地。不少陳村花農都親自把花賣到廣州、中山石岐,平時在廣州賣到酒樓的居多。當時廣州各大商家日常所用花卉皆為弼教花場供應,而款項則在年尾結清。當時廣州人稱弼教花農為“弼教工”,其形象一般為腳穿拖鞋、頭戴破草帽。他們到廣州收花卉款時,都會被不明真相的服務員當作乞丐而拒之門外。事實上,這些常年給當時廣州各大商家專供花卉的花商,都是依靠種花而先富起來的農民。
1938年的一個夜間,本來前往廣州進行轟炸的日軍飛機,把燈火輝煌的陳村誤以為是廣州而實施了狂轟濫炸。很快,陳村淪為敵偽統治,商賈遠離陳村逃難。隨著戰爭硝煙的彌漫,陳村百業蕭條,花卉業陷入了低谷。全鎮人口從15萬降至8千人,花圃差不多全部被毀或改種雜糧。花農開耕,卻缺乏資本,典當借貸無門,導致大量田地無人種植而丟荒。花卉種植跌到歷史最低點。至抗戰勝利時,陳村僅剩十六七家花果園。即使種花最多的弼教村,到1948年也才恢復到20多家花圃。日寇無條件投降之后,陳村光復,大部分農民經營水稻、甘蔗、魚塘、花卉、果蔬,小部分種植蠶桑及經營繅絲之業。1949年的重大天災中,陳村出現了閘塌和圍崩。突如其來的洪水淹死不少人畜,大量花棚房屋倒塌,農作物盡毀。為了擺脫饑餓的威脅,陳村農民都紛紛外逃他鄉,其中不少逃難到港澳地區。登洲、大都、弼教、石洲受災最為嚴重,逃難人口最多。90%的土地集中在10%的人手中,即使留在陳村的花農也很難大規模從事花卉種植。
1949年后,順德成立了花卉苗圃場,生產花卉出口創匯,花卉生產有所恢復。但由于“左”的思想影響,花卉種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陳村地區花卉生產發展緩慢,時種時停,也就談不上擴大生產規模。從事花卉種植的花農極少,如陳村1951年7月至1952年11月核查登記在冊的416家商戶中,僅有3戶從事花卉種苗業養護。花農主要采取分散經營的方式,如弼教村,合作化前有42個花圃。合作化后,組合成一個大花園,擁有社員近百人,種植花卉8萬多盆,綠化樹苗10余萬株。
1949年初至1957年,經歷了土改、合作化、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按國家政策鄉村企業由私人逐步轉入集體,企業性質從私有制轉為集體所有制。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陳村各地全面進行的深耕改土,破壞了禾田表層肥土,從而導致甘蔗、魚類減產。公社建立后,陳村也曾建立花卉苗圃場,大量種植米蘭和茉莉花,出口創匯。1958年,陳村又成立了花卉苗圃場,種植的米蘭和茉莉花用作制花茶,年收購超過5萬公斤。因社員日夜在田間地頭深耕改土、挖河、修路等,沒有把花卉種植放到首位。此時,只有仙涌、石洲、莊頭、二龍、紺村、大都、潭村、登洲還有部分花農利用閑暇時間兼種花卉。
雖然當地花卉種植沒有中斷,但傳統的花卉種植技術卻沒有得到普及和推廣。1957年“大躍進”前期,弼教出現了民辦性質的園林中學。該校主要教授花卉種植技藝,當地人很多都來求學。現在看來,弼教這所園林中學是陳村乃至順德最早的職業技術教育機構。由于種種原因,該校三年之后停辦,所有教員只好遣散,自謀出路。從園林中學出來的不少學員,后來到周邊地區如廣州、中山、東莞、從化等地的園林場花卉場擔任師傅的職位。從這個時候起,弼教就出了不少花卉師傅。這些師傅的花卉種植技術高超,周邊地區的花場爭相重金聘請。
1958年是工農業生產大躍進,各鄉經歷了從低級農業社向高級農業社過渡的階段。在新的形勢下,各農業社逐步暴露了不少新矛盾。如一個幾百戶的農業社,無論在土地、資金,還是人力調配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農業社集體經營方式非常單調,只能發展農業,工業、商業、副業等不能同時兼顧。這些實際問題成為大躍進中農業發展的障礙,致使陳村農民不能根據實際來大規模組織花卉果木的種植。
1960年后工農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從1962年起,供銷社開始建立隊員駐隊制度。每個大隊派駐一人,其主要職責是幫助大隊發展多種經營。同時負責傳授農業種植技術,并解決種子種苗和生產資料,聯系產品銷路。在這種工作思路下,在各生產隊發展種養的新品種有荔枝、柑橙,鞏固和發展的種養項目有蔬菜、花卉、香蕉。遺憾的是,“文革”開始后不久開展批判“資本主義”思想、堵“資本主義”道路與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運動,各地出現關閉工廠,打爛花盆種甘蔗的現象。鄉村企業一度受到很大沖擊,花卉種植更是受到很大的限制。
1966年生產上以糧為綱,各地普遍填塘種水稻。“文化大革命”期間,花卉生產被斥責是為“資產階級”服務,因此要砸爛花盆種甘蔗、水稻,以增加糧食產量。花農改業,花種散失,花市取締,花卉生產陷于停滯。陳村的花卉業又成了“封、資、修”的東西而受到批判,剛恢復元氣的花卉業再度陷入低谷。上級組織考慮到陳村這個千年花鄉的特殊性,就特許每戶限種15盆花卉,但多種一盆都屬走資本主義道路。為此,上級組織干部經常上門檢查。1978年后,提出“抓革命促生產”口號,鼓勵發展工副業,發展經濟,各地又辦起了不少工副業。陳村共有大小花園112個,全鎮種花收益300多萬元。
1974年,種養花卉仍被當作“封、資、修”看待。集體種花受限制,私人種花受打擊,花卉業奄奄一息。有的人多種,但為了逃避檢查,只好把蘭花之類的陰生植物藏于床底下。大家都不敢大力發展,更不敢拿出去公開叫賣。1975年有個別人開始種植傳統的家蘭,但不能自由進行交易,只能低價賣給花卉公司,否則就屬“投機倒把”。即使以每枝蘭花1元錢的價格賣給花卉公司,所得的收入與生產隊的工分錢相比,明顯高了許多。1976年,順德各地提倡“抓革命,促生產”,農業生產重新被提到了議事日程,黨中央又發出了大辦社隊企業的號召,地方經濟得以恢復并逐步發展。此時順德除了生產農機和電機之外,還根據企業實際和市場要求,大力發展“花頭、磚頭、石頭、家具”即所謂“三頭一家”產業。陳村緊緊抓住了這次發展機遇,其中的“花頭”產業開始出現了較好的發展勢頭。此后多數花農開始發揚傳統,積極發展花卉種植,但種植面積不大。1978年,全鎮集體花園有四個,即弼教花園、仙涌花園、雙洲花園和龜崗花園,全鎮的花卉種植面積也僅260畝。如此少的花卉種植面積,其經濟收益的總量當然不會很大。只能說當地人先走一步,培育市場急需的茉莉花、米仔蘭等種苗,后來才逐漸種植銷路順暢的景觀花卉與桔果。這個時候,很多陳村花農是在房前屋后,自辟田地種植花卉。種植的米蘭及茉莉花,主要用來制作花茶,僅有少量花卉出口創匯。
(本文來自《陳村-中國花卉之都》)
(編輯:柱子)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