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遠清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街排,朵朵紅花鮮,朵朵黃花大,千朵萬朵睇唔哂。阿媽笑,阿爸喜,人歡花靚樂開懷……”,這首地道的粵語童謠《行花街》,生動而形象地描繪了廣州及周邊地區迎春花市的盛況。每年歲首,民間賞花之風大興,多有行花街、買年花的習俗。“行花街”又稱“游花市”、“行大運”,是從古至今,珠江三角洲人民相沿已久的民間習俗。
陳村的年宵花市于春節前三日舉行,除夕晚是花市的高潮。此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據當地老者回憶,三十晚一家人吃完團圓飯以后,都習慣換上新衣服開始逛花街。農歷除夕前的花市,這是粵地一年一度的花卉盛會,也是陳村花農掙錢的好時機。花市通常到除夕子夜結束,最多再延長一兩個小時,即自行散市。花檔一般都搭在馬路兩側,中間行人,市面燈火通明,如同白晝。花市開后,無檔的花農花販也可隨時攜帶花枝入場,站著兜售。
千百年來,花卉與花市,一直是陳村民眾過年習俗中的一個重要項目,成為當地居民過年事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迎春花市為當地花農賣花提供一個場所,潛在的顧客也都是當地人。陳村花農,不少人都是以“提籃小賣”、走街串戶的形式銷售花卉的。
陳村花市歷史悠久,遠近馳名。從歷史上珠江三角洲的工商業氛圍來推斷,年宵花市的興起與工商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陳村花市,清代設在弼教村,民國期間設在三踏黃圩和舊圩市場、新圩市場等地。傳統花市通常也制作一些標志性景點招攬顧客,如數百年前陳村花市就已有人物盆景、石山盆景及用花卉屈扎而成的將軍、元帥、八仙等各種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擺放在市場中心位置。在花卉之鄉,一般的商鋪檔口也會插上美麗的鮮花裝飾一番。花市上,花卉與蠶繭、大米、鮮魚、布匹等相鄰設攤,同場交易,形成陳村一道綿延了數百年的年宵市場風景線。
年宵花市的大主顧,多半是工商業主。花市中最美麗、最名貴的花,大多是這些大戶買去。那時候,工商業主相信企業得失盈虧和花的榮枯是互有關聯的,因此大多親自到花市選購。如果年景好,賺了一大筆錢,或者碰上個口齒伶俐的花農,講的吉祥話正中老板心坎,老板多半肯出高價買株好花。其本意是希望歲歲如今朝,年年生意順利。假如年景不好,生意虧損,老板也會忍痛買株好花,希望時來運轉,從此一帆風順。一旦買回來的花開得不夠好,當老板的就會悶悶不樂,擔心全年生意不景氣。
當時,廣州城西關一帶常見花販挑著花擔,每天一次挨家挨戶換花碟,如茉莉花碟、白蘭花碟、雞蛋花碟等。一些孩童也會提著花籃,走街穿巷叫賣指甲花、金鳳花等。到了舊歷年前,廣州七門的花市更是熱鬧非凡,所謂“冬盡人人爭花買,水仙頭共牡丹芽”。陳村比鄰廣州,其花卉種植業當然就與廣州的花卉消費習俗緊密聯系了。周邊許多花販都紛紛前往陳村購買鮮花,再運到廣州城內叫賣,陳村的圩市自然空前熱鬧,交易量大增。
花市上的鮮花買賣自由,質優價高。市民也可以把剛買來又不太滿意的花降價出售。這個時候,其他行業也想“賺錢過年”,特別是經營古董字畫的,除在本店加開夜市外,還會到花市邊增設鮮花銷售點。另外,花市旁擺賣金魚、玩具之類的地攤小檔也不少,人來人往,摩肩接踵,十分熱鬧。這種情形近些年的迎春花市上也存在,即花攤與各種玩具攤、日用品攤同時擺設,同場叫賣。在過去,到深夜零點迎春爆竹聲響起后,花市上的花價暴跌,仍售不出的就要棄之花市,不能帶回去,否則“不吉利”,因此很多花盆會被就地砸爛。現在這種情況絕少出現,花農會把賣剩的花卉帶回家另作處理。
花市的花株以桃花為貴,花腳以白蘭、金蘭、芍藥為主,盆景則以柑桔最為普遍。清末民初,一株中等桃花可賣到幾塊銀元,中上等的售一二十元,花農售出一株桃花,便可維持全家短期的日用開支。若有應時的上佳好花上市,或運到香港賣出高價,一年茶飯資費都完全足夠。知道有這么潛在的高回報,陳村花農都肯下功夫細心栽植花卉。
民初,陳村花卉種植與銷售異常興盛。據20世紀30年代的有關統計資料,僅弼教一村,全年產銷鮮花35萬枝至50萬枝,可見陳村花市非比尋常。從民國初年至抗戰前,廣州及陳村的花市一直比較興旺。其時每晚子夜時分開市的花市,一直持續到天明。之所以開夜市,主要是避免花朵受烈日蒸曬,能保持其新鮮亮麗的外形。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對花市風俗未加干涉,故花市在淪陷七年中沒有間歇。因時局安危莫測,人人朝不保夕,做生意的人比較謹慎。此時的花市常有人在稍暗的地方出賣“假花”(即人工加花朵),貪便宜的人很容易上當。另一種作假法是當天氣過暖時,以鹽水噴灑將要開放的花朵,防止花卉過度盛開而太早凋謝。顧客將這種花買回去,花朵會不開而謝。這種造假方法其實也不高明,只要仔細查看,就很容易戳穿其騙局。
抗戰結束后,各行各業進入恢復期,陳村的花市也不例外。此時,出現銷售花卉的新圩。人們就將舊圩、新圩、永新圩這三個圩合稱為陳村新三圩。陳村舊圩頗為繁華,米圩、牛角圩、布圩是主要的三大類型。這三類圩市日常都有早晚二市的攤場,逐漸形成了陳村花卉的“三圩六市”。從明清時代至1958年,陳村賣花的舊圩市地址沒有變更,一直都在今三踏黃門前即現在的陳村中心小學前一帶。抗戰后的陳村新圩是自然形成的,有多個市場,包括永豐市(在原肯構堂附近一帶)、景晏市(在現永興管理區的充美村內)、輻輳市和永昌市(在現城區四街水坑基巷附近,一北一南)、大市(在城區現中山公園與新圩小學附近)、海晏市(在水枝花碼頭附近)、維新市(在新圩維新街附近)等。此外,還有個“永新圩”(現合成管理區二宅基和麥涌附近)。后來因新圩繁榮超過了舊圩市,于是舊圩市逐漸東移,商賈及居民也隨著東遷,起初還基本維持早晚市,后來逐漸消失。
1949年前后,陳村花市不設攤檔,而是自由擺賣。花卉品種多是用瓦埕插裝的吊鐘花、桃花、梅花、盆栽水仙,以及菊花、雞冠花、芍藥花、玫瑰花,還有柑、桔、金彈果樹等。除夕夜,吃過團圓飯后當地居民全家行花街。有的此時買年桔、桃花,以祈求來年吉利如意;有的僅圖一份熱鬧,想感受一下花市所帶來的濃濃春意。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政府部門順應人民要求,有關部門大力支持開辦花市,時間為年前的三晝夜。花市充滿著計劃經濟色彩,陳村生產和銷售的迎春花卉主要就是年桔。到了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這種形式的花市又被迫中斷。此時陳村民間自發的迎春花市依然存在,只不過規模比較少而已。那時候,陳村的花市都處于一種零散的狀態,但自發的花市同樣吸引了不少顧客前來光顧。
花市,承載著民眾對新年的期盼。迎春花市,似乎已經跟春節融成一體,哪怕是在把花看作是“封、資、修”的“文化大革命”年代。在陳村花農的眼中,花卉是錢,花卉是經濟。占著天時地利,陳村人還是不愿意舍棄這個能夠帶來高收益的行業。陳村的花卉業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摧殘后剛剛復蘇,花農又在當地擺攤賣花。或者沿著世世代代走過的水路去廣州賣花。此時,提籃叫賣,或租攤賣花仍然是花卉銷售的主要形式,而大宗花卉買賣難以開展。
(本文來自《陳村-中國花卉之都》)
(編輯:柱子)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