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城市網消息 昨日(5月10日),容桂伍威權庇護工場作為順德區第一個為殘疾人提供庇護性就業崗位的庇護工場正式揭牌。據了解,日后,庇護工場將會在全區各個鎮街逐步推進,進一步為殘疾人提供就業輔助平臺。
德勝河邊的第一個庇護工場
在德勝河南岸,伍威權庇護工場里40多名智力障礙、身體殘疾和精神障礙的殘疾學員昨天興奮了一把,中午時分,一向頗為冷清的庇護工場突然來了很多叔叔阿姨,說是來給庇護工場揭牌。很多學員不知道揭牌儀式是什么,但淑姨清楚。她告訴記者,雖然工場已經試運行了近一個月,但只有揭牌了才算是真正成立。
2011年4月1日,前身為容桂仁愛園“陽光之家”的伍威權庇護工場搬到了德勝河邊。庇護工場由香港伍威權慈善基金、區殘聯和容桂慈善會均提供近120萬啟動資金成立,其占地1300多平方米,可容納60名殘疾人同時開展職業培訓。
45名殘疾學員的“溫暖小家”
庇護工場主要為14歲以上,生活適應能力缺損但具有基本工作能力和意愿,而工作能力確有不足的弱智殘疾、精神康復者、肢體殘疾或其他沒有傳染病及嚴重攻擊行為的殘疾人提供庇護性就業崗位,同時還為殘疾人提供護理、心理服務以及文藝活動等。
目前,庇護工場里接收了45名殘疾人學員,其中智力障礙者占了大半,其次是身體殘疾和有精神缺陷的人員。他們中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50多歲。周一至周五,他們每天要在這里工作6個小時,上午8點到11點,下午2點到5點,中午還有午睡的時間。
另外,庇護工場學員每人每月有300元由容桂慈善會提供的生活補貼。
庇護工場對于很多殘疾學員來講,這里不僅僅只是一個學藝的地方,這里還是他們溫暖的小家。因為在這里沒有歧視,還有一班相知相愛的兄弟姐妹。殘疾學員淑姨對很多人都講過,“庇護工場里沒有歧視,有老師教我們,不開心也有老師幫助我,同伴們也會關心我,這里就像是我們這些殘疾學員的另一個家。”
是療傷的港灣還是依賴?
因為溫暖,越來越多的學員加入,從最初在仁愛園的“陽光之家”到現在的庇護工場,有一部分學員已經在這里接受培訓甚至就業有幾年時間。
這些年間,并不是沒有學員從庇護工場走向社會的,就在今年年初,就有4位殘疾人走出庇護工場,到企業就業。容桂仁愛園的一個工作人員介紹,庇護工場前身的“陽光之家”曾有一位學員,從“陽光之家”出去后,進了一家企業當保安,這位學員月薪將近1700元,“這是我們目前為止就業最成功的學員了。”
說起這位學員時,既是說明了通過庇護工場來給殘疾人士提供庇護性的就業是有成效的,但這個成功個案的背后卻反映出了學員重新融入社會的機率不高。
據仁愛園的工作人員透露,很多時候有殘疾人想融入社會,于是就到工廠尋找就業機會,但由于殘疾的因素,更多的殘疾學員不是受到企業的接受,而是讓他們退縮的歧視,或忍受不了工作強度。這樣的情況下,往日那個無憂無慮的庇護工場成了他們依戀的地方。據了解,不少學員都會選擇“回流”到庇護工場。
社工介入,幫助殘疾人士再融入社會
對此,仁愛園相關負責人表示,庇護工場發揮的作用更應該趨向于提供一個就業輔導的平臺。那么如何讓受了傷的學員克服心理障礙,以積極的心態融入社會?庇護工場想到了社工。
昨日,除了容桂伍威權庇護工場外,順德星宇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也舉行揭牌儀式。順德星宇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容桂伍威權庇護工場設立了社工服務站,庇護工場引入社工的夢想成為現實。
引入社工服務后,容桂仁愛園希望讓社工主動介入,干預學員的情緒和心理變化,此外,改變以往粗放式的服務和管理也是仁愛園所希望的,“庇護工場有可能參考香港的管理制度,例如建立文字檔案,定期對學員進行記錄和追蹤,不但給殘疾學員提供技能培訓,更要注重學員的心理疏導。”
順德星宇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服務部主任曾家樂表示,社工介入殘疾人士個案后,主要給服務對象提供在身體的上康復,同時進行心理輔導,爭取讓殘疾人士再次融入社會。
□梁雯雯 通訊員 林蔚 (編輯:林和)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