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音宛轉悠揚,弦聲明亮清透,在古箏、揚琴相奏相彈間,溫柔、哀婉的“媽姐”鄉愁之情隨音律“流淌”而出;箏琴和鳴,在縷縷輕快、歡愉的余韻之中感悟當今鄉村美好……這是南洋“媽姐”的古今鄉情,更是均安粵曲彈唱的絲絲神韻。
日前,在順德區文化中心的支持下,由均安文化站出品的粵曲彈唱《百載鄉情》報送參與2024年“佛山韻律·群英薈萃”佛山市群眾藝術花會(戲劇曲藝),最終從16個戲劇曲藝精品中脫穎而出,以95.63的最高分獲曲藝榜金獎第一。
現場為《百載鄉情》團隊頒發金獎。
道當年
訴一段南洋媽姐往事
“說當天……(阿姑)遭家里逼婚,嫁絕情郎,您不甘此生受人擺布,憤然出逃,自梳決心一腔……敢對冷雨,自己闖。”《百載鄉情》粵音裊裊,講述了一批“媽姐菜”傳人受邀回鄉為懇親大會千人宴下廚,在此期間追述往昔故事,回想老媽姐的經歷與遺愿故事。
劇目借“媽姐菜”傳人之口,凄婉感慨地道出百年前“媽姐”們為抗拒時代命運不公、自主自決,孤身遠赴南洋,又結義他鄉的一段南洋往事。
“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在劇中都有兩個視角,一個入角、一個出角。從出角的角度來看,我們一方面扮演‘媽姐’菜傳人,追憶南洋往昔,感悟當今美好生活;從入角的方面來看,我們又成為老媽姐,嘆難以回鄉的憂愁。”演員何美怡在《百載鄉情》中演奏笛子和蕭,她通過兩個視角對劇目解構,揭示人物是在出角與入角之間將故事彈說。
節目排練。
在表現“老媽姐”往昔情節上,好幾次回看排練情景時,幾位演員都深受觸動。“不只是我們,有次,專家看完后給我們意見時也哽咽了。”何美怡如是說道。
構巧思
繪就當今鄉村美好圖景
其實,真正令《百載鄉情》奪榜的不僅是對南洋往事的精準描摹,更是因為它以獨特的巧思表達了人們對當今美好生活的滿足與珍惜。
比賽表演現場。
從結構上來看,該劇曲在開場巧妙地采用輕松、輕快的曲調表現“媽姐菜”傳人們回鄉,中途回憶呈現悲傷基調,最后則是極其明亮、激昂的曲調表現下廚之后,懇親大會千人宴上賓客相爭的歡樂場景,整體以“三段式”結構推進情節發展,令人耳目一新。
“同樣的女人,同樣的味道,在不一樣的年代,不一樣的鄉村,呈現出不一樣的風貌,這種新舊對比,是過去大部分以‘媽姐菜’為主題的粵曲所缺乏的。”何美怡如是說道。此外,何美怡除了是演員,還是均安鎮青少年粵劇曲藝團的指導老師,正是由于這一雙重身份,令她對該劇曲有著更深刻的感受。
比賽表演現場。
值得一提的是,《百載鄉情》通過移步換景、撫今追昔的方式,對比出兩個時期中女性和媽姐菜的變化,道出鄉村振興后美好的生活圖景,道出了歸僑與故鄉的血脈之情,也將新曲粵韻鏗鏘奏出,唱響順德曲藝之鄉的名片。
作粵曲
擦亮均安曲藝“名片”
據悉,粵曲彈唱《百載鄉情》節目自今年年初開始進行籌備,歷時近半年創作、四次大修改,此次在2024年“佛山韻律·群英薈萃”佛山市群眾藝術花會的表演為首秀。
均安“小戲骨”表演少兒粵劇《猴王借扇》 獲集體節目“金花十佳”稱號。
九聲六調、梆黃唱腔,絲絲粵韻早已滲透嶺南水土,深入順德均安。多年來,在區文明中心支持下,均安鎮多措并舉,打造粵劇曲藝社團學習陣地,推動曲藝進校園,挖掘、培養小戲骨,打造原創精品劇目,扎實有效地推進粵劇曲藝文化建設、推廣工作。
均安順峰小學等6所均安學校掛牌“第一批佛山市粵劇特色學校”。
以2023年為例,均安鎮6所學校成功掛牌市粵劇特色學校,全年在省市區各項粵劇曲藝賽事中榮獲金牌42枚,不斷憑實力擦亮“中國戲曲之鄉”的名片。
“未來該劇曲將代表佛山市繼續參與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并且將適時推出,走向市民百姓,并在觀眾的意見與建議下繼續完善打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均安將繼續不斷打造原創精品,擦亮自身粵劇曲藝品牌,構建一條曲藝文旅商的發展道路。
編輯:張銘明、劉遠雄
圖源:受訪者供、順德文藝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