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中國首屆醫師節”的腳步越來越近,順德城市網將陸續走進順德各大醫院的優秀團隊、走近順德醫護人員,感受他們救死扶傷、甘于奉獻的風采,感受他們護佑百姓健康之心。
“人的精神健康就像一張桌子,患病了就如其中一只腳爛了,放有重物的桌子開始斜挎,這時有個人用手去扶住,桌子平穩了,扶住這人就相當于治病的藥物。你不能讓那人一直扶著桌子,而是在有人扶著時去尋找修桌子材料來修好,這人才能離開放手。”順德區伍仲珮紀念醫院社區防治科副主任醫師吳光懷說道。
“同樣,患者服藥好轉后又很快就停藥,就像那人扶桌子一陣后就走了,而桌腳材料沒找到還沒修好,自然病情又復發了。其實患者服藥治療時,還要考慮心理素質、性格缺陷、抗壓力能力等等。因為一旦壓力過大,外界有心理刺激,某個桌腳又壞了,桌子自然又不穩。我們的工作就是把他的桌腳給修好。”吳光懷這樣比喻著自己的工作,言語間透露著他對工作的熱愛。
順德區伍仲珮紀念醫院社區防治科團隊合影
患者的康復在社區
據介紹,從2002年開始,順德區殘聯、順德區伍仲珮紀念醫院和各鎮街醫院共同開展精神病社區防治工作,對精神疾病實行社區防治管理,對貧困精神病患者實行精防醫生隨訪和社區免費藥物治療措施和建檔立卡。
吳光懷所在的社區防治科以前叫防保科,建于上世紀90年代,由1人發展到今天15人,其中有6名醫生,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4名,研究生畢業1名,有3名護士和3名心理咨詢師,還有檢驗師和資料員等,負責全區精防工作的管理、技術指導和培訓等工作。
“以前對精神病的治療很多都是住院或者門診,很多患者在醫院住院久了,逐漸和社會脫軌。所以提出‘患者康復在社區’。”吳光懷說,“病情好轉的患者在社區進行康復治療,讓患者在治療同時也不離開自己的生活圈。”
有醫生上門服務,本是件好事,但是部分患者家屬并不能夠理解。“一些患者家屬覺得丟面子而拒絕我們上門,有些甚至拿起掃把趕我們走,所以建檔初期,工作很困難。”吳光懷無奈地說道。
團隊定期到社區進行排查工作
“現在有很多人都會對精神病有‘病恥感’,因此諱疾忌醫,并不想讓外界知道自己或自己的家人患有這種疾病,”社區防治科醫師麥永輝表示,“人們認識存在很大的誤區,其實,精神病也是一種疾病而已”。
吳光懷回憶到,在勒流街道開展建檔工作時,有一位家庭主婦經常自言自語,無故罵人,常說鄰居針對她,想害她家里人,于是老躲著鄰居,其丈夫覺得她有精神問題,但她卻不肯接受治療。吳光懷耐心地與患者丈夫溝通,丈夫同意讓醫務人員為其妻子進行治療。
雖然工作辛苦,危險性高,但每當吳光懷看到患者康復,心中的滿足和感動油然而生。本著治療一個病人,挽救一個家庭,安定一片社區的想法,吳光懷和同事前后歷時半年完成了建檔工作,共建立3700多個檔案。
團隊進行排查入戶工作
打破現實和精神的雙重“籠子”
“有的病人被鎖在鐵籠里,一日三餐和大小便都在籠內,洗澡時拿水龍頭直接對著病人噴灑。還有家屬將病人鎖在用鋼根水泥建造的小矮房里,在矮房里只能坐或躺,不能站立。”2004年,在全區“精神病人解鎖工程”看到的這一幕幕,深深地觸痛了吳光懷的心。
“看到這些時,心中有說不出的哀傷,特別想馬上為所有被禁錮的患者‘解鎖’。”吳光懷說道。為此,他反復勸服不肯為患者“解鎖”的病患家屬為患者“解鎖”,將被禁錮的患者逐一“解鎖”,把需要接受住院治療的患者送到了伍仲珮紀念醫院。
到了后面,患者病情穩定,能獨自到精防點就診,平時幫忙家里和鄰居做家務,積極參與村里活動。經過不懈努力,“解鎖工程”共解鎖全區207名精神病患者,讓長期關鎖在家的患者得到治療,重獲自由。
8年來,吳光懷團隊堅持為鎮街精防點醫生進行每年兩次的區級業務培訓和總結會,每年更是舉辦10多場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今年計劃舉辦25場。每年的“世界精神衛生日”(10月10日),團隊均會組織開展大型宣傳活動,宣傳精神衛生知識。
團隊不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進校園活動
“社會應該對精神病患者多一些理解。”麥永輝表示,“很多人會對精神病患者標簽化,覺得精神病人就是‘瘋子’,但是精神病分很多種,而且患病程度有深淺,不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會對社會造成暴力的。”
“精神病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是可以康復的。”說到這,吳光懷聊起了他曾經遇到的一個患者。患者是一名大二學生,在學校獨來獨往不和同學交流,在家里不吃媽媽做的飯菜卻又不說為什么。一開始父母以為沒那么嚴重,結果后來病情惡化。吳光懷為患者提供了系統的治療,兩三年后,患者慢慢康復,后面結婚的時候對方還請他喝喜酒。
一直沒有合照的給力團隊
“困難與危險四起,感動與溫暖常在。”吳光懷這樣形容他們團隊所負責的社區精神衛生防治工作。從最開始的一個人,到后來的兩個人、五個人,他們團隊越來越壯大。“團隊很團結,配合比較好,有著明確的分工,像顧鴻醫生主要負責美沙酮門診,陳桂玲負責宣教和質控工作,麥永輝醫生主要負責下社區開展工作,劉治萍醫生主要負責信息管理工作。”吳光懷說道。
“社區病人信息檔案,傳染病報告,殘疾評定,死亡報告…”這是社區防治科主治醫師劉治萍的日常工作,她每天要長時間面對電腦處理大量數據。當日,由于太忙,她甚至沒辦法騰出太多時間接受采訪,因為陸續有市民找她辦理業務。要是遇到像全區精神病人排查評估、精神殘疾和智力殘疾的評定等工作的時候,她更是忙得跟個陀螺一樣停不下來。
吳光懷為患者做診療
2008年到2009年,伍仲珮紀念醫院負責全區精神殘疾和智力殘疾的評定工作,社區防治科團隊需要對10個鎮街的智力和精神殘障者進行評級。因部分重度和極重度智障者行動不便,部分精神病患者更是不肯外出與人打交道,團隊成員不辭勞苦來到殘障者家中開展評殘工作。通過努力,此次殘評工作完成了5000多例精神和智力殘疾的評定。
2017年,社區防治科團隊作為專業技術評估的主力對全區(疑似)精神病人進行重新排查評估。時間緊、任務重,團隊組織院內醫生利用周末休息日和晚上時間,連續3個多月沒休息,分組下沉到各鎮街協助開展排查工作,共派出精神專科執業醫師389人次,累計對11180多名(疑似)患者開展復核診斷和危險性評估,為摸清全區患者情況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后續監護人落實提供了便利。
此外,順德區社區藥物維持治療美沙酮門診的成績也格外喜人,開診12年多,共入組建檔參加治療人員954人。最高峰時日服藥人數300多人,目前在治療人數138人 ,日服藥人數110人,服藥人數越來越少,反映出社會吸“白粉”的人在減少。曾榮獲全國濫用阿片類物質成癮者社區藥物維持治療工作2007-2008年度優秀門診稱號。
當城網君問及吳光懷有沒有團隊的合照的時候。吳光懷說:“團隊經常需要下社區開展工作,今天可能是陳醫生下社區,明天可能是麥醫生,一直想拍張照但總會缺一個人。”
時至近日,趁著首屆醫師節活動到來之際,吳光懷終于和他們團隊來了一張合照。(姚易)
■系列報道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