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弘揚歷史文化傳統,勒流宣傳文體辦公室攜手順德城市網,特別推出《走祠堂,采家風》系列報道,一起走進勒流各村居,探訪祠堂古建文化和村居風物,挖掘歷史文脈,尋訪好家風好傳統,更好的發揮文化對鄉村振興的助力作用,為美麗文明村居、匠心勒流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勒流南水村四面環水,孕育濃厚水鄉文化
古樹蔥郁,清風徐來,鳥兒在鳴叫,從勒流南水村村邊舉目望去,連綿著一大片都是魚塘,構成一幅無比和諧的畫面。南水村曾有鐘氏宗祠、梁氏宗祠等6座祠堂,風雨變幻后,現存蘇氏大宗祠、曹氏宗祠、東琳蘇公祠3座祠堂,均為21世紀以來重建而來。南水村自古民風淳樸,并孕育出清代畫家蘇六朋、蘇騰蛟等影響深遠的名人。勒流南水村既有古廟祠堂,也有現代化建筑,古色建筑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舒適居住環境,使人不自覺就想長留此地,享受這份寧靜與舒適。
2010年,蘇氏大宗祠于原址重建落成。
蘇氏兩祠堂,系出同源
蘇氏大宗祠位于南水村南興北路二街8號,曾一度作為南水村一隊隊址和倉庫之用,后變為養蠶的“地坑育”,并逐漸成為危房。2010年,蘇氏大宗祠于原址重建落成,占地面積為594平方米。該宗祠坐南向北面,主體主要以青磚及瓦頂作主建筑,天井以紅磚砌墻,混凝土地面。
永思堂,緬懷蘇氏歷代宗親之意。
蘇氏大宗祠正中有“永思堂”橫匾,有緬懷蘇氏歷代宗親之意。宗祠中央有兩副白石柱子,左邊墻上的大理石上刻著贊助者芳名,右邊墻上掛著蘇騰蛟之父——南水籍清代著名大畫家蘇六朋的多幅復制名畫。
蘇氏大宗祠掛著清代著名大畫家蘇六朋的多幅復制名畫。
談及蘇氏大宗祠,繞不開的兩個人是蘇六朋和蘇騰蛟。蘇六朋,清代著名大畫家,能夠畫山水、花鳥等,最擅長人物畫,內容大多取材于市井風俗以及市民喜愛的傳說故事。其筆下的小商販、賣藝的盲人等人物形象逼真,一嗔一喜一憂之間,筆筆傳神,真實描繪出社會日常生活的各種層面。蘇六朋一生對當時黑暗的社會深懷不滿,為此,他創作了不少寓意深刻而形象詼諧的諷刺畫,深受市井百姓的歡迎。蘇騰蛟為蘇六朋之子,能承家學,工畫山水、人物,既能畫扇面小品,亦能畫逾丈巨幅,真可謂是一門雙杰。
蘇氏兩祠堂,系出同源
南水村退休會計蘇兆芳告訴城網君,南宋年間,蘇姓遷移至南水本地。蘇氏大宗祠和東琳蘇公祠祖上系出同源,始祖均為蘇逸菊。當時,蘇逸菊有南江、鎮南兩子均在南水村,其中南江為東琳蘇公祠一脈先人,鎮南為蘇氏大宗祠一脈之先人。
東琳蘇公祠,始建于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年。
東琳蘇公祠原祠建于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年,距今120多年歷史,以三世祖蘇東琳而得名。該祠堂曾作南水村三隊隊址和倉庫之用,隊址取消后還曾作族人喜慶擺酒之用。該宗祠重建于2011年,位于南水村南興中路東一街14號,占地面積142平方米,坐西向東,面闊三間,進深兩座,磚瓦木石結構,有龍船脊與鑊耳,繪有花草蟲魚鳥獸等圖案。
墻上繪有花草蟲魚鳥獸等圖案。
走到東琳蘇公祠正門,其兩側對聯為“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天井正中設有大香爐1個,供族人進香祭祖。右側拱廊有大理石刻贊助芳名榜,拱門對聯為“蘇氏千秋盛,宗祠萬代興”;左側拱廊有重建的紀念相架,拱門對聯為“崇德弘祖脈,立業寫春秋”。
墻壁掛有對聯以及《百孝經》等,以勉勵后輩。
大堂兩側各有一副木刻的勵志對聯,分別為“龍聚寶地建百代功業佑子孫成龍,德廣福天貽千秋勛績皆祖宗積德”、“仰先祖德高望重文經武略垂偉績,盼后輩學富才優辟天開地創未來”,墻壁掛有《弟子規》、《百孝經》,以勉勵后輩。
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清朝,距今近180多年歷史。
圣旨傳世,彰顯曹氏家風淳厚
曹氏宗祠位于南水村祠前街1號,占地面積為314平方米。原祠始建于清朝,距今近180多年歷史,曾作過學校教室,南水村五隊隊址和倉庫等。2011年,曹氏族人將曹氏宗祠拆后在原址原樣重建落成,該宗祠坐西向東,面闊三間,進深兩座,為“鑊耳屋”建筑,磚瓦木石結構,屋頂建有龍船脊,繪有花草蟲魚鳥獸等圖案。
2011年,曹氏宗祠在原址原樣重建落成。
走到曹氏宗祠正門,兩側的對聯為“系發南雄光承四杰,宗繁東岸德育千支”,講述了南宋咸淳八年(1272),曹姓從南雄保昌縣遷移至南水的事跡。該后座橫額刻“思源堂”三字木匾,堂中4根木柱刻著“海納百川鑄造人生品格,天道酬勤成就事業家興”和“始祖汝瑞艱辛創業福蔭后代千秋頌德,東岸宗祠繁榮昌盛積厚子孫萬世留芳”兩副對聯。
曹氏宗祠坐西向東,面闊三間,進深兩座,為“鑊耳屋”建筑。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曹朝恩乃捐職布政使經歷職銜司曹廷標之父,褆躬淳厚,垂訓端嚴,業可開先式谷乃宣猷之本,澤堪啟后,貽謀裕作牧之方……”在南水村曹氏宗祠左廊墻上,懸掛著這樣一幅《圣旨》。在一間曹氏民宅清理雜物時,曹氏族人發現祖傳留下的木制圣旨一塊,由于年份久遠,個別字體模糊,但仍能辨別圣旨內容。據物主介紹,該木制圣旨原藏匿在其祖屋的屋檐內才得以保存,在拆屋時發現,當時并不視為古物而到處丟棄,曾作過廚房的案板,甚至差點鋸作木柴來煲綠豆粥,四周都留有界鋸的痕跡。
曹氏族人于此祭拜先人,緬懷先人功績。
從文字內容可知,《圣旨》是咸豐九年(1859年)咸豐帝頒授給曹朝恩一家的。在圣旨中,滿是贊譽之詞,主持鄉事的曹朝恩是捐職布政使司曹廷標的父親,他自守謙恭、淳良質樸、家教端正,皇帝贈為儒林郎,并頒發委任詔令。曹廷標之母親梁、蘇氏,規行謹慎、相夫教子、勤理家務,恩澤惠及子孫后代,皇帝厚恩,封為太安人。
曹氏宗祠將圣旨的內容用書法復制掛于祠堂內,以緬懷先人功績,鼓勵后人奮進。
曹氏族人曹宇鋒告訴城網君,一般的《圣旨》都用黃色錦緞書寫,木制圣旨可能是依照圣旨原文,雕刻下來給子孫后代保存的。曹氏宗祠也將圣旨的內容用書法復制并作“解譯文”,用鏡架收藏掛于祠堂內,以緬懷先人功績,鼓勵后人奮進。(姚易)
■相關鏈接:
勒流“走祠堂,采家風”系列報道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