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順德的“鱗魚宴”中,“家鄉魚釀魚”格外引人注目,歷來以骨多著稱的鯪魚變成可以放心大嚼的美食,而外表卻依然如故。正是:
脫胎換骨見刀工,炸釀睨魚自不同。
啖啖肉來堪大嚼,鮮甜可口味香濃。
關于“家鄉魚釀魚”的來歷,可謂眾說紛紜。香港電視劇《騎呢大狀》有這種的情節:同名主人公嗜吃土鯪魚,而偏被“鯁”得不亦樂乎,幸虧心靈手巧的順德女傭阿歡為這位少爺烹制了“啖啖肉”的“魚釀魚”。
圖源順德城市網論壇網友“豬嘜”
這一劇情雖屬“戲說”,倒向我們提示了合情合理的推測:“家鄉魚釀魚”很可能是家魚產區農村婦女的創作。勤快手巧的她們出得廳堂,入得廚房,在“開基”(下田)之余,還為辛勤勞作的丈夫做好下酒菜料,為小孩做好味鮮無骨的─菜,于是,她用鋒利的桑刀,取出魚身,起去魚骨,釀回其魚糜,不穿其皮,保持其形,可謂揚長避短,令鯪魚“脫胎換骨”。有詩贊道:
鄉婦烹魚富慧心,留皮去刺鑄新魂。
鯪公因此竟無骨,一似哪吒換肉身。
順德農婦這一“創作”,歷來贏得食家贊美。專家認為:“這個令鱗魚脫胎換骨、改進滋味的構思堪稱一絕”,在小小鯪魚身上閃耀著順德人的智慧光芒。
刀工精細是第二絕。細看剝皮囊的全過程:從魚腹正中縱向剖開,用刀鋒在皮肉之間輕輕割開,小心地將魚皮剝離至背鰭處,剝罷一側,再剝另一側。用利刀斬斷脊骨兩端,而保持頭尾與皮囊相連,不能有絲毫破損。這不啻是精確無誤的實驗解剖。起骨取肉剁,又是一幅纖毫畢現的工筆畫,近乎白石老人筆下蜻蜓般精微細致。
第三絕是釀餡炸熟(或煎熟)后慢火惱、端的像“山外青山樓外樓”,或是讓人始料不及的一記“回馬槍”,釀好的鮫魚在原汁、二湯和調味料的滋潤下,在熱力的伴動下逐漸成菜,各種呈味成分在它身上互相滲透、交融,形成了味道香濃、質地嫩滑的水鄉佳肴。
正因為有如此超凡脫俗的妙處,所以“家鄉魚釀魚”一直以來能夠成為勒流喜慶宴會的必備名菜,其“大哥”的江湖地位也未有動搖。
來源:美食勒流
編輯:左翠銀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