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得出一個這樣的觀點: 人的學習水平,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一是了解事物的概念;二是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三是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和系統。其實,掌握和運用好系統思維,對學習、思考和工作,很有價值,也很有幫助。
一、從概念入手還是從系統入手
今天我們的教育體系和思維方式是深受西方影響的,這是因為從晚清的洋務運動開始,到鴉片戰爭、五四運動及現代革命,我們在文化教育上所做的是否定傳統、引進西學。西式教育逐步主導了中國教育。這種情況在改革開放后,更為明顯。英美教育模式和知識體系,成為中國教育模仿學習的對象。盡管這種模仿還沒有達到別人的教育水平。
西式的教育和思維方式,簡單的說是從概念入手,從事物的對象開始,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然后通過分類、歸納、推理、分析、論證而得到結論,從而發現事物之間的規則和定律,于是產生了科學發明。西方科學思維的發展,應該是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開始奠基,經過中世紀神學理論的過渡,最終在歐洲科學革命中定型和成熟,形成所謂的概念、分析、論證、實驗的思維方式。可以說因為有古希臘文化為基礎的形式邏輯,以及后來由于科學進步而提供的實驗手段,使西方獲得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學成果。這些成果成為今天現代文明的主流。但是到了今天,這種分析、論證的線性思維方式,日益受到挑戰。面對著日益復雜,充滿辯證矛盾的社會問題,西式的線性思維,就變得捉襟見肘、應接不暇。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后,西方學者提出了“系統動力學”的概念,提出了“系統論”、“控制論”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在八十年代影響到中國。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第五項修煉》等書籍的出版,再次把系統思維的理論和應用提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對中國產生廣泛的影響。
然而,如果我們把眼光上溯到幾千年前的中國文明,會驚喜的發現,其實系統思維這套東西,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運用了。中國人認識世界,不是從單個事物開始,而是從整體系統開始的,盡管這種整體思維還是相當簡單樸素的,但這種思維方式的結果使中國文明發展比西方來的早很多。中國人的智慧很早已經是舉世無雙。
那么,奧秘在哪里?
中國的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其廣袤的土地資源,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與農業關系最密切的自然是氣候的變化。因此,農業文明發達的民族,他們的天文學一定很出色。蘇米爾人是這樣,古埃及人是這樣,中國人也是這樣。中國人的祖先(傳說是伏羲氏)從天文地理的變化中,從日月交替四時循環中提出了陰陽八卦理論,通過陰陽變化、五行互動、八卦組合的獨特方式,把握大自然和社會變化的規律。我們的祖先,是從系統整體辯證統一、循環互動變化無窮的宇宙觀察中,建立了中國的哲學和認識論。此后陰陽八卦理論歷經周文王、孔夫子的發展和整理,形成中國人思維的圣經——《易經》。
《易經》最可貴之處,并非是它對事物占卜的結果,而是它所運用的系統思維方式。從變化、組合、互動等關系中,形成關于自然界和社會關系的結論。因此,中國文明的早發優勢,與中國人的系統思維息息相關。中國人在中醫、農業以及行政體系的建設上,都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文明成果。當然這種系統思維,畢竟是樸素而且簡單,對系統的認識,主要是靠直覺、領悟和經驗的驗證,而非科學的實證。由于缺乏對具體事物精確而量化的認識,更無法抽象出事物之間的精確內在關系,所以這種系統思維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無法擺脫對事物的模糊認識,因為它不是真正意義的科學思維體系,也因為如此,中國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發明。中國的四大發明,全部都集中在工藝上的發明,而并非科學的發明。
顯而易見,比較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可以說,各有千秋。西方有形式邏輯、科學實證,中國有整體辯證的系統思維。如果用圖形表達,西方是線性思維,中國是圓形思維。我猜想,人類將來的文明發展和思維的進步,有賴于兩種文化的融合和兩種思維的互補。反過來說,誰先做好兩種思維的互補融合,誰將獲得競爭的優勢。
未完待續-
作者博客:蔡遙炘
(編輯:歐璇)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