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沃寧(樂從)
7月下旬,區鎮兩級經濟部門組織赴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上海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同濟科技園、蘇州工業園等科技園區考察,上海、蘇州的科技園區起步早,發展成熟,成效顯著,給我們以很大的震撼,滬蘇的園區之所以成功,成功在那里呢?
一、贏在園區
蘇州行政區劃面積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37.2萬,常住人口69.9萬。2011年,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89.6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64.3億元,增長23.4%;園區以占全市3.4%土地、5.2%人口創造了15%左右的經濟總量。以80平方公里的核心園區產生的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超過全國十強縣之首昆山市(163.13億元)。80平方公里也就順德區一個鎮的面積,我們只開發80平方公里就不用擔心用地指標了。
同濟大學科技園占地660多畝,建筑面積10多萬平方米;園區注冊企業達700余家,在孵企業56家,畢業企業6家,研發機構8家。660畝也就是一個大企業的用地。
楊浦科技創業中心占地25.2畝,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也就是3棟大樓,也容納了數百家企業。而且最關鍵的是大量孵化成長的企業在外圍。足見,園區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區域競爭的優勢所在。
二、贏在持續
(一)起步早,持續期長。
蘇州工業園成立于1994年, 中國(上海)創業者公共實訓基地成立于1997年,楊浦科技創業中心成立于1997年,成立的時間超過了15年。
(二)持續經營,不斷轉型。
我們所參觀的這些園區雖然成立時間早,存續時間長,但在存續時間規模不斷擴大,產業不斷轉型,管理和服務手段不斷創新。
1、規模不斷擴大,形式多樣化。
規模不斷擴大。同濟科技園從一棟9000平方米的樓,發展到35萬平方米。楊浦科技創業中心公司資產總值從創立之初的人民幣4500萬元增長到目前的8億多元;孵化場地從當初的6000平方米擴展到目前的11萬多平方米。
載體多元化。一園多基地模式,如同濟科技園經過近10年的發展建設,形成了赤峰路孵化基地、國康路創業基地、蘇州基地、浙江慈溪產業園基地、同濟大學滬西校區基地、邯鄲路基地和常熟基地等一園多基地的發展格局。
走出去。蘇州工業園區經驗加快輻射,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蘇宿工業園在全省南北共建工業園區考核中名列第一,蘇通科技產業園首期基礎設施建設提前完成,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援建項目加快推進,園區—相城合作經濟開發區揭牌啟動,今年又新啟動了中新集團在安徽滁州的合作項目,輻射帶動能力得到增強。
孵化器體系化。構建起創業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孵化器三個層級的孵化器體系。
2、產業層次不斷升級,從制造業園區向科技園區轉型。
例如蘇州工業園新建的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標志著蘇州工業園從制造業園區向科教園區轉型,而上海市楊浦區則從一個工業大區向科教大區轉型,主要的大工廠逐步外遷。
3、園區形態不斷升級,從園區向城市轉型。
蘇州工業園區逐步從一個園區向城區轉變,走進園區,滿眼都是住宅樓,完全是一個新城區的派頭,完成了由園區向城區華麗轉身的蝶變,體現了產城互動的原則。我們都在提“城市升級引領轉型”,而蘇州工業園區告訴我們存在從園區向城區轉變的路徑。楊浦區也從一個工業大區逐步向科教強區轉型,提出了校區、社區和園區三區聯動,充分體現了產城融合的原則。
4、投入產出不斷變化,從吸引企業向孵化企業轉型。
原來的工業園區側重于招商引資,把大企業吸引進來,做大做強,吸引的往往都是外資企業、制造環節的企業,根治性很差,金融危機來襲蘇州園區發現所謂不沉的航母也會下沉。逐步向科教園區、孵化器轉型,轉而孵化中小企業、內資企業。從吸引企業向生產企業轉型。現在蘇州工業園有外資企業1000多家,內資企業1萬多家。而楊浦區的孵化器、科技園區一開始就是生產企業、制造企業,孵化器和科技園區就像一個生產企業的產房。
5、經營不斷深化,像企業一樣經營。
如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有限公司戰略規劃明確提出了通過整合資源,輸出資本、管理及品牌,控股和參股5-10個孵化器及相關單位,初步形成較完整的集約化管理體系和集團化目標。目前,已投資了復旦創業中心、海洋孵化器、財大科技園、同濟孵化器、電力科技園、中圖創意園等一批具有產業化特色的科技園區。楊浦區科技創業中心有限公司對被孵化的優秀企業進行參股,分享其成長的紅利。孵化的企業外遷了,但收益永遠留在楊浦,等同于一種新的總部經濟。
三、贏在體制
園區能夠持續化發展關鍵是在于其管理模式,而不是變來變去的什么產業,昨天是工業園,今天是裝備制造,明天是電光源,后天是LED。如果我們只看表面,就永遠在追風。如果我只關心土地產出率,就只能流于表面。我們要抓住的是園區的發展模式、管理模式,而不是什么產業。把框架搭建起來,把頂部設計好,接下來的事情由管理方去想,一個園區怎么經營很專業,政府想不了那么細。
(一)管理模式
1、管委會。蘇州工業園區設黨工委和管委會,分別為蘇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是典型的企業開發模式,比一般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總公司模式更為清晰明確。園區開發機構為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簡稱“中新公司”CSSD)承擔蘇州工業園區規劃區內的成片開發,招商引資及基礎設施建設。
2、企業化。如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有限公司,完全公司化運作,沒有行政機構。同濟科技園由同濟科技園有限公司管理,科技園公司在現代企業制度的公司治理結構下,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3、企業。 從《中國孵化器》雜志,我還了解到北京瀚海智業投資管理集團是一個民營孵化器投資管理集團,獲得了4個國家級孵化器資質,在北京中心城區布局5個孵化園區,達到30萬平方米孵化面積。這說明了孵化器可以由民營企業創辦經營。
以上三種模式說明園區的管理機構可以多種多樣,關鍵是要實體化經營,不要看到別人的管委會體制好,就盲目的模仿。大的園區可以搞管委會體制,小的園區可以公司化原作。
(二)管理機構生存之道
一個機構要生存首先必須得有錢,人財物是必須的。
1、財政解決。管委會是一級財政,擁有獨立自主的財政管理權限,財政的收取和支付均享受自主權,不用政府撥付,使管委會具有生存的資金來源,解決了吃飯的問題,機構有了生存的保障,也為園區不斷壯大和發展奠定資金基礎。
2、經營解決。企業化運作的管理機構,起步階段都要政府支持,采取“政府支持、市場運作”的原則,起步階段政府會投入一筆財政資金,然后依靠管理機構不斷滾動壯大。租的思維,管理機構在起步階段依靠資產收益,所謂資產收益就是園區的大樓,孵化器、科技園區不需要占用很多地方,一棟大樓就可以容納很多企業,租金也是挺可觀的,租的模式可以大行其道。工業區時代吸引的都是大企業,都需要買地。時代變化了,我們也需要轉變思維。新加坡裕廊工業區也有自建出租的商務辦公大樓。當然楊浦科教創業中心的經營收益從資產收益向資本收益轉變。
無論哪種形式,園區管理都實現了實體化,園區就像一個企業,就像一個生命體那樣不斷成長。實體化是保證園區持續經營的關鍵,實體化的關鍵是園區具有經營管理機構,無論這個機構是公營還是私營。在實體化開發模式下,園區不斷發展壯大,經營模式不斷創新,園區存續一年就進步一年,永遠都是先發。一賣了之的園區開發模式,土地賣完了,園區的生命就結束了,新開發一個園區又要從零開始,永遠都是后發。
■作者博客
(編輯:夏飛)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