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起草、制定一個國家的憲法可是極其復雜龐大的工程。在了解憲法誕生歷史的過程中,小編發現了很多高校教師、專家參與的身影。他們中的很多人,不僅是老師,還親歷了憲法的誕生,并且在教育生涯中身體力行做著法學的教育工作,關注我國法治進程,為普法貢獻自己的力量!
許崇德:1954年憲法,我是一個普通的工作人員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決定,在1953年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同時成立以毛澤東為主席,朱德等32人為委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進行憲法草案的起草工作。
我國著名法學家,中國憲法學泰斗之一許崇德,時年只有24歲,當時還只是作為這個憲法起草委員會下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親歷了憲法從起草一直到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整個過程。
“我就是在這個憲法起草委員會下面當一個普通的工作人員,需要有人手,我去參加無非是幫忙收集收集材料,做做記錄,整理整理大家的意見。”
吳家麟:把“紙上的憲法”變為“現實的憲法”
吳家麟,中國憲法學泰斗之一,曾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教研室、寧夏大學等處執教,編撰多部法學教材。
1954年,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全國掀起了學習宣傳新憲法的熱潮。吳家麟對此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并敏銳地意識到普及憲法教育對于新中國憲政將至為關鍵。
于是,他挑燈夜讀,奮筆疾書,在新憲法正式頒布前出版了自己的第—部論著——《憲法基本知識講話》,積極宣傳新憲法的精神和意義。這本宣傳小冊子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由于是新憲法頒布前第一本系統宣傳憲法的專著,深受讀者歡迎,印刷發行了90萬冊。
他大聲疾呼:“現在民主和法制的陽光已經照射進來了,理性的王國已經開始了。”
82年憲法通過后的1983年2月,由吳家麟主編的高等法學院校法學教材《憲法學》出版了。這本書解決了當時各個法律院系對教材的急需。
該書被許崇德譽為“破國內數十年法學研究之冰封,開日后憲法學繁茂之先河”,是1982年憲法頒布后國內發行的第一部憲法學教材。
1988年憲法頒布6周年之際,吳家麟應《人民日報》之約,發表了《怎樣使紙上的憲法變成現實的憲法》一文,對6年來執行現行憲法的經驗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提出要使憲法的各種規范切實貫徹于實際生活之中,即把“紙上的憲法”變為“現實的憲法”。
廉希圣:82年憲法總體上看是比較好的憲法
憲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憲法學教授廉希圣參與了82年憲法的起草工作,了解很多憲法背后的故事。
廉希圣在一次接受采訪中介紹,新中國共有過四部憲法,54年憲法、75年憲法、78年憲法和82年憲法。其中78年憲法和75年憲法的制定是沒有專家參與的。54年憲法雖然吸收了專家參與,比如許崇德教授,但也只是做些資料收集的工作。而82年憲法的修訂過程,很多專家都參與了討論。
我參加82年憲法的起草,主要在大會堂的秘書處,一共搞了兩年。當時在學校不坐班,但在秘書處得坐班。這2年時間,我收獲蠻多。參與了討論,接觸一些內情。雖然是打工,做具體工作,比那些單純參與討論的人,接觸的還是要多一些。
82年憲法,總體上看,還是一部比較好的憲法,之所以加上“比較”二字,就因為還有完善的余地。不排除憲法以后還要改,有改的空間。
82年憲法有個很好的做法,就是全民討論。當時有統計,收到了100多萬條意見,堆起來厚厚一摞。
在秘書處時,我本想統計一下到底有多少意見,有多少意見被采納了,可半途而廢,實在太多、太散了。這次全民討論,不像社會上想的那樣完全走形式。
例如,當時來自內蒙古的一封信認為,不能只規定土地歸誰所有,鑒于土地資源很珍貴,還要規定不能濫用土地。
我們覺得這個意見非常好,報給人大主席團,人大主席團審議后也覺得很好,馬上加了進去。
這就形成憲法第十條的最后一款:一切使用土地的組織和個人必須合理地利用土地。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