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順德
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
清暉園、順峰山,雙皮奶、嘣砂……
這些標志性的建筑和美食
都可以在順德的中心——大良
尋找到蹤影
在大家的認知里
一個地方的政治中心
歷史通常都是源遠流長的
但作為順德“強中心”的擔當
大良成鎮的歷史其實并沒有
想象中的那么長……
繁榮鄉鎮另有他處
大良是順德的縣城,自建縣以來,這里一直是政治、文化中心,人口密集,百業興盛,無論如何都是順德最中心的行政區劃。如果說大良鎮是順德的第一鎮,恐怕沒有人反對。
且慢,大良鎮的歷史在順德縣中其實并不長。這不僅僅是因為大良鎮多年前已改為街道,還因為它的建鎮時間不太早,更不是順德第一個建制鎮。
順德現有的6個鎮中,建鎮歷史最長的當屬陳村和龍江,始建于1931年,是順德第一批的建制鎮。同時建鎮的還有倫教、勒流、龍山和容奇,盡管如今這些地方已變為街道或社區,但也能反映出當時的繁榮。
原來,1931年順德縣按照省的部署大力推進自治籌備工作,建立縣、區、鄉三級政權。此時,根據《縣地方自治條例》關于“繁盛地方得稱為鎮”的規定,順德縣把二區倫教、三區陳村新圩、六區勒流、七區龍江和龍山,以及十區容奇圩頭均改為鎮,與鄉同級。
值得注意的是,那時并沒有陳村鎮和容奇鎮,只是在陳村的新圩和容奇的圩頭設鎮,后來鎮域不斷擴大才形成后來的陳村鎮和容奇鎮。
在第一批的6個鎮中,龍山與后來發展成為縣轄鎮的其他5個鎮并列,說明當時龍山是十分繁盛的。《順德縣政府訓令治字第60號》提到,“龍江、龍山兩鎮人民幾達萬戶”,民間也有“兩龍不認順”的調侃說法,足以反映龍山鎮的地位。
那么,有人不禁疑問:大良為什么不在首批建制鎮之列?
此“大良”非彼“大良”
歷史上,大良城本來面積就不大。城墻外分成大良東鄉、大良南鄉、大良西鄉和大良北鄉,均屬于順德縣第一區轄下的鄉,統稱四鄉。
由此可知,“大良”不是一個行政區的名字,而只是一個傳統的地名,源于明清時期的大良堡。既然沒有獨立存在的大良,當然就不可能有大良鎮。
大良鎮何時成立?
抗戰勝利后,百廢待興,行政區劃也作出調整。1946年3月15日開始,順德全縣下轄6個行政指導區,下設44個鄉鎮。
同年4月1日,由大良四鄉合并而成的大良鎮成立,為鄉級鎮,行政機構稱鎮公所;大良東鄉、南鄉、西鄉和北鄉改稱為大良東區、南區、西區和北區,行政級別降低為鄉以下的居民區,行政機構稱聯保辦事處。
大良鎮的成立,有利于統合城市資源,加快中心城市的建設,也讓“大良”這個古老的名字重新成為一個政區地名。
不過,對于這樣的合并,四鄉的鄉長卻不太愿意,在縣政府收集、了解各方對于區劃調整的意見時,他們聯合提出了異議。
他們認為:“鎮公所無異為承上轉下機關。輾轉稽延時日,反為虛耗。設由鎮公所直接推行,而轄屬距離遼遠,出動費時,推行效率亦未嘗可以加速。”“鎮公所經費既要籌措,而各聯保辦事處之經費又不能不予以支付,因經費來源所限,籌措極感困難。”
盡管當時“困、阻、攔”眾多,大良鎮還是站在歷史的時間軸上,閃爍著別樣的光芒。直至1993年9月,大良鎮改稱為大良街道。2003年,順德撤市設區后,大良成為區人民政府的駐地。
在順德的發展歷程中
關于地域的劃分和更替
還有許多故事被折疊在歷史的縫隙中
像曇花一現“錦湖鎮”
鮮為人知的“鳳城鎮”“鳳城公社”……
一個個歷史謎團
正待我們深入探索與挖掘
想要了解更多大良最新信息,掃碼進群↓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