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glu
根據廣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近期正式批復的《順德區人民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方案》,順德新組建區監察局、審計局、文化體育局、外事僑務局、民政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不再保留相應部門;區市場安全監管局更名為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加掛區旅游局牌子。10月13日,涉及職能調整、名稱變更或加掛牌子的部門進行了掛牌儀式。
應該說,自2009年在全省率先推進大部制改革以來,歷經5年曲折,順德的大部制探索是成功的。而這一輪完善,不僅鞏固了大部制的基本框架,進一步釋放大部制改革的化學效應,還在推進職能整合融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促進政社協同共治方面有實質性調整。不過,在歡欣鼓舞之余,民間還是擔心,新一輪變動后,各政府部門仍會或明或暗地維持1正多副的龐大領導機構,改革離既定目標仍會有相當距離。對此,我們應予以足夠重視,對癥下藥,積極謀變。
“政府部門不斷分分合合,不能因為機構改革,就把別人好好的工作給取消了。”這樣的解釋體現了“一個都不能少”的溫情。但是,也許正是因為有關方面有如此人性化的情懷,轟轟烈烈、持續不斷的機構瘦身,可能演變成甚至定格為“副職泛濫成災”。
誠然,通過多安排副職職位,以消化享受同等級別待遇的領導干部,體現了對“資深者”的敬慰。但這樣為期較長的“過渡”看似正當,卻背離了改革的“堅決性”與“公平性”。
從改革的“堅決性”來講,大部制改革的理想路徑是以崗定編,一旦部門領導職數確定,就應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公推公選,讓德才兼備者上崗履職。而那些沒能進入領導崗位者,則保持其原有級別并享受應有待遇,從事具體工作,并不一定要掛個副職。事實上,人事安排問題上的過于謹慎和求穩,只能繼續付出班子臃腫人浮于事的代價。
當然,大部制改革后,部門、機構減少了,這也意味著領導崗位減少了。相對仕途之路的慣常圖景而言,領導崗位本是很多公務員努力的目標,現在一下子被減少了,可能會打擊部分公務員特別是年輕公務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鑒此,改革應在制度配套保障方面有更大突破,引導更多公務員朝著技術型官員的方向努力,在新職鍛煉與能力提升中收獲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而不只是對職位變遷耿耿于懷,在耽于浮想中漸漸喪失進取的動力與活力。
從改革的“公平性”來講,在涉及干部切身利益的時候,不敢動真格,不敢引入競爭機制,其實就是“刑不上士大夫”的翻版。試想,當年國企改革,普通工人下崗時為何沒有這么多“人性化”之舉?改革別人大刀闊斧,動自己的奶酪則難上加難,這公平嗎?
都說改革即革命,改革即創新。要實現改革的目的,就必然要在實踐中不斷革命與創新。如今,大部制改革出發都5年了,在著眼穩定的基礎上,該著手創新了,方方面面該賦予“一個都不能少”以新意了。
革命與創新從何切入?一是真正突破觀念,詮釋好“以人為本”的行政理念。這里的“以人為本”,乃是為了服務人民群眾,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著眼于維系官員只能上不能下的“常理”,想方設法給既得利益者以補償和平衡;二是把改革的重點由機構規模的調整轉移到職能轉變上來。針對以往機構改革重規模精簡輕職能轉變的“慣性”,大部制改革應該調整策略,把改革的重點由機構規模的調整轉移到職能轉變上來,把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放到改革的核心位置上來。
有人說“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是一個怪圈。期望順德大部制改革在后續調整中,能提防并打破這一怪圈——即改革的設計者、推動者,往往先謀劃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改革只能從新人做起。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