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流港灣之家、桃園人家綜合服務中心正式揭牌啟用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鄭勇亮) 2012年4月11日,勒水人家的揭幕儀式在其辦公樓前的小空地上舉行,作為順德首家引入家庭綜合服務模式的社工機構,勒水人家的成立對勒流乃至順德社工發展來說翻開了新的一頁,標志著勒流社會工作有了實質的推進載體。
表面看來,勒流開展得比較低調,但勒流的社會創新更貼近基層。勒流的社會創新項目大多由社工機構承接并開展,因此從觀察社工機構的角度看勒流社會創新的足跡及思路便也成了最自然的視角。
成績單
市民需求越來越大,認識越來越深
走進勒流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勒水人家”,溫馨舒適的場室布置,耐心細致的社工服務讓人立即很放松。這里既有提供家庭親子活動的“融樂坊”、“溫情閣”,也有與社工傾訴困惑的“談心閣”,還有可供長者、殘障人士進行康復護理的器械室。
按照勒流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的服務理念,其服務對象以家庭為單位,兩年多以來,中心的社工在勒流中心城區和村居同步開展服務,為包括婦女、兒童、老人、青少年在內的不同人群提供社工服務。
據該機構執行主任王順興介紹,在2014年4月廣愛社工機構接手勒水人家家庭綜合服務中心至11月28日,中心開展輔導個案已達82例、開展小組活動26個、社區活動49個,總共服務了7578人次。
王順興表示,2014年的工作數量已經達到預期制訂的目標,立足中心實際情況甚至有些超量了。對此,他認為,個案數字超量的背后是市民對社工服務的需要。
“目前,不僅是城區中心的市民前來求助,村居方面也向我們轉介了一些個案,但村居覆蓋不到位也影響著服務的質量。”談及市民對社工服務的需要,王順興坦言,自社工進駐勒流后,通過活動互動,宣傳以及服務等方式,讓市民對社工有進一步的認識,開始主動尋找社工服務。
困境
村居服務難到位,本土社工缺乏
在開展服務過程中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王順興也向記者坦言,目前開展社工服務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是服務覆蓋難到位和本土社工人才缺乏。
王順興坦言,目前勒流的大部分村居還沒有設置社工服務站,服務的村居過于分散,服務難到位,這客觀上影響著服務質量。另外本土社工人才缺乏也是其中的老大難問題,“本土社工對家鄉的風土人情更熟悉,服務對象接受服務時更有一種感情認同感,這是有利于服務的開展的,但是立足勒流乃至順德,本土社工還是相當有限。”
社工廖志華就反映,特別是在服務一些家庭暴力案例時,遇到一些突發情況因路途較遠,無法及時介入,這對服務是不利的。
就比如廖志華在2014年年中時接到了這樣一個家庭暴力案例,案主潘某2008年因為被丈夫虐打和受不了家庭環境出走東莞,后因為把隨行的錢用光無奈回家。回家后案主多次與家人(包括家公、家婆、丈夫)發生不同程度的摩擦。因丈夫對案主繼續實行家暴,2012年案主向村委求助,太和機構開展個案跟進,但家暴問題持續發生,2014年4月轉到廣愛機構跟進個案。
之后案主家庭再次發生家庭暴力事件,社工采用危機介入方式作處理,同時,積極聯動居委會、派出所、家公、娘家等支持網,解決案主身體治療和臨時庇護等問題。
“幸好案主家庭離中心并不算遠,由于及時介入,才避免了一些意外情況的發生。”廖志華強調了介入時間的快緩對服務的重要性。而這反映出的是在村居設置社工服務站的必要性。
此外,記者了解到,城區以外的部分村居對社工服務的了解并不理想,一些村居不夠積極配合也影響著社工服務的開展。勒流人家一位負責人坦言,目前,有村居的干部對社工服務還是不清楚的,雖然勒流人家也曾通過活動形式進村宣傳,但服務不到位,始終難以加深村民的感受。
社工為長者普及應急醫療常識
破局
引入更多機構,強化規劃
于是,2014年勒流在原來基礎上進行加碼服務,其中很重要的舉措就是在2014年9月26日,勒流街道黃連港灣之家、連杜村桃園人家綜合服務中心正式揭牌啟用,這就好比是社工機構在村居設置“門診部”,意味著勒流越來越多的村居民眾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社工服務。
勒流街道黨工委委員、時任勒流街道農業和社會工作局局長譚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12年勒流成立第一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勒水人家”,歷經兩年探索,確實取得了不錯的社會效果,“但是家庭綜合服務的覆蓋率還是不夠,這次成立港灣之家、桃園人家綜合服務中心與勒水人家形成三個片區效應,堅持就近服務原則,逐步形成勒流家庭綜合服務的架構,將服務擴散到各個村居。”
據悉,港灣之家、桃園人家綜合服務中心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引入君行社會工作研究及服務中心。據譚鄭介紹,接下來勒流計劃用一到兩年時間,將家庭綜合服務延伸到每個村居,形成勒流完整的社工服務體系,讓居民都能享受到社工服務。
據君行社會工作研究及服務中心總干事葉楚君介紹,港灣之家配備了12名社工,桃園人家則配備了8名社工人員,專門為轄區內居民提供婚姻咨詢、青少年教育、人際關系、家庭暴力調解、老年人幫扶等服務。
隨著順德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工作的發展也需要規劃,對此,勒流街道黨工委書記麥玉團表示,勒流的社改工作還未成系統,須借助專業的機構,為勒流提供指引和規劃。她透露,接下來,勒流計劃聘請專業機構,將對社會服務以及社改工作進行規劃。
另外,麥玉團也談到,社會創新項目屬于社改的一部分,都是新事物,改革需要規劃更需要創新的意識。麥玉團表示,目前,政府的服務以及市民的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讓社改更惠民,這需要進行更多的探索和思考。
有心事,找社工談一談
▉個案分析
因為他們,兒子的墻壁被慢慢打通
偉仔的媽媽(以下簡稱偉母)就是其中一位尋找社工幫助的人。在勒水人家開業以后,她時常到機構里活動,剛開始時,她也分不清社工和義工的區別,也會時常把社工們喊成義工。雖然分不清楚他們的身份,但偉母對社工進行的工作還是有些了解的。
由于經常和社工們接觸,偉母開始知道,這些年輕人們不僅耐心對待老人家,還會時常去幫助一些人解決家庭問題,比如說孩子逃學、夫妻矛盾等。事實上,偉母心里一直有塊石頭壓著,而這塊石頭的來源就是自己的兒子偉仔。
2012年初,偉母向社工講述了兒子的問題。偉仔的哥哥由于分娩時間過長缺氧導致智力障礙,父母忙于帶哥哥做康復治療,將偉仔托給鄰居照顧,直到幼兒園父母才有穩定的時間陪偉仔。一年級寒假時父親去世,偉仔的學習成績開始下降。為了維持家庭生活開支,偉母帶著哥哥上班,對偉仔的關注比較少,三、四年級時偉仔受同學的影響,開始沉迷網絡游戲。偉母也曾經與兒子講過道理,但是他聽不進去。
沉迷網絡游戲的偉仔為了買游戲卡,多次偷偉母的錢,還經常說謊騙偉母和老師。偉母覺得世界都要崩塌:自己如此艱難地維系著這個家,而作為唯一希望的偉仔卻如此不爭氣。
“實在沒有辦法了。”后來,偉母想到勒水人家的那些好脾氣的年輕人,她想請他們跟兒子聊一聊。了解到偉母的想法后,勒水人家派了兩位社工進行跟進。社工經過第一次與偉仔交流時,這位男孩表現出了抗拒,他不太愿意與陌生人談自己的問題,甚至在社工離開后,他還發了脾氣,質問偉母為什么要讓陌生人來過問他的生活。
即使男孩表現出抗拒,但社工并不因為這樣放棄,相反,還是定期與偉仔溝通,他們會和男孩談游戲,也會談很多青少年關注的話題。社工與偉仔談了幾次后,了解到偉仔對自己的行為其實也充滿了悔恨,覺得自己是無可救藥的壞孩子。社工繼續深入了解,發現偉仔問題的成因,主要是母親長期的缺乏關注和感情支持,從而在游戲中尋找寄托。母親對偉仔有過高的期望,希望偉仔能有好成績,積極幫忙做家務,而又無可操作性的指導和鼓勵,在偉仔犯錯時是批評,好的表現卻沒有表揚。“她從來都沒有肯定過我”這是偉仔談及偉母的教育方式時的原話。
偉仔漸漸打開心房后,社工們一邊引導他與家人溝通,嘗試走出去。一邊將偉仔長期被忽視,需要關懷與贊揚的需求反饋給偉母,并引導多關注偉仔的感受與需求,教導偉母多表揚少批評的教育方法。
在社工協作下,偉仔與母親共同探討彼此期望,建立有效的溝通模式。母子二人共同探討制定了家務任務和學習任務表,讓偉仔明確自己的職責和給偉母一個可衡量的標準。就在洗碗方面,社工引導偉母教導偉仔洗碗的操作性要素:哪些需要洗、怎么樣菜算洗干凈、洗好后改如何擺放等。并共同制定偉仔每月零用錢數額,超支部分需要講清使用原因。
慢慢地,偉仔也開始聽進去社工的建議,離開電腦。現在,偉仔已經改掉了說謊等不良行為,積極幫忙做家務,在與母親溝通方面也有了重大的突破。
他的改變,最高興的無疑是偉母。偉母說她真心感謝社工,“很感謝勒水人家的年輕人,因為他們的幫忙,我兒子才逐漸成長為一個好孩子,這是幫了一個家庭。”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