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翰墨飄香、最美鄉村、水上飄色、龍眼點睛……那隱藏在鄉村的建筑古韻、那槳聲搖曳的夢里水鄉……可曾在你的夢里憶起?歷史與現代在順德勒流很好地交融,這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實而有質感,滿滿的是一種文化的味道!
五月初三的“龍眼點睛”民俗文化活動又將激蕩起“水”的靈性,“龍”的精神,勒流龍眼村的變化,折射出勒流不斷優化城鄉宜居宜商環境,讓村居迸發活力的成效。在水環境、水文化、民俗文化、村居社會治理的社會參與度和創新等方面背后,勒流又發生了哪些變化?順德城市網策劃“龍眼點睛”活動特別關注之“龍眼養成記”系列報道,以龍眼點睛活動為切入點,帶你一起去觸摸勒流那一抹嶺南、水鄉、文化古韻!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鄭勇亮、見習記者王文莉) 熱熱熱!別攔我!再熱我也要去看龍眼點睛!6月7日順德最嗨是哪里?順德勒流龍眼村!即使當天天氣十分酷熱,但也阻擋不了大家參加“龍眼點睛”民俗文化活動的熱情。
2016順德歡樂龍舟文化節--“好客龍眼·2016年龍眼點睛習俗”活動于今天(6月7日)舉行,龍眼點睛妙、眾涌飄色艷、勒流翰墨香、黃連龍虱巧……今年的龍眼點睛活動亮點多多!當天一大早,勒流龍眼村內炮竹聲、鑼鼓聲、吆喝聲不絕于耳,到處充滿著節日的歡樂氣氛。村民們更是全村出動,迎接來自八方的游客。
“龍眼點睛”活力四射,他六點從中山出發
當天,來自順德、番禺、江門等珠三角地區的超100艘龍舟齊聚龍眼村,參加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太尉廟龍眼點睛活動,并進行巡游活動,祈求風調雨順,這是一場屬于順德勒流龍眼村的龍舟盛會,更是一場熱情接待八方來客的龍舟盛宴。
上午不到9時,龍眼的入村大道一大早就響起了鑼鼓,龍舟隊伍進村了!上午10點,越來越多的龍舟駛進龍眼村龍眼大涌,龍舟穿梭而過,昔日平靜的河面變得熱鬧起來。
“我年年端午前后都要來順德看龍舟,這里的扒龍舟活動辦得隆重、熱鬧、歡樂!”龍舟迷梁海虹自從7年前接觸龍舟以來,每年順德舉辦的大型龍舟文化節活動,他都不曾失約過。今天早上6點不到,梁叔就從中山出發,在容桂大良轉了幾趟車趕到了龍眼村。
身穿畫著龍圖騰標志的深紅色上衣,鼻梁上架著近2000度的近視眼鏡,梁叔每次看到迎面來的龍舟隊揮舞著隊旗,喊著號子拼命扒水時,他都用力地鼓掌喊加油,在圍觀的人群隊伍中特別顯眼。“我最喜歡看從四面八方匯聚的龍舟在水面上龍舟競渡的場面,還有這里獨具特色的飄色龍虱民俗文化表演。”梁伯爽朗地說道,“怎么看也看不盡!”梁海虹稱自己被龍舟隊員們的年輕活力感染了一次又一次,他打算過幾天約上幾個老朋友,再赴杏壇端午龍舟文化活動之約。
按照習俗,龍舟先在河面上巡游展示,這一環節也是最精彩的,各支龍舟隊伍會把自己的風采show出來。大羅傘、旌旗迎風飄揚,“咚咚”的鑼鼓聲形成一曲特別的旋律,而河岸邊更是熱鬧,不少市民早早就找好了位置,拿出相機或手機,爭相拍攝河面上游行的龍舟。
龍舟巡游的終點在村中的太尉廟,太尉廟相傳為紀念西漢周勃、周亞夫父子兩代太尉匡扶漢室有功而建。進村的龍舟都會進廟內繞一圈,并在廟內接受點睛儀式,這也是龍眼村點睛習俗的由來。
順德城市網記者現場看到,在太尉廟前二十來米處的埗頭處,河涌泊滿著龍舟。龍舟靠岸,便卸下龍頭龍尾和龍牌登岸,許多婦人帶著小孩圍攏上去,摸摸龍頭,摸摸龍須,祈求孩子四季平安、龍精虎猛。
在太尉廟現場,龍頭龍尾等由左側門進入太尉廟內,由長者用毛筆蘸朱砂為龍頭點睛,并說著“一點龍眼,龍馬精神”等祝福語。同時,主客互贈禮物,點睛儀式完畢后再從右側門出。
美食+龍舟+生態+民俗融合打造水鄉特色旅游品牌
活動當天,龍眼點睛、眾涌飄色、勒流翰墨、黃連龍虱、“龍眼點睛”省級非遺文化形象標識(logo)、“龍圖騰,水鄉情”手繪龍眼旅游地圖、“畫龍點睛”主題文化衫、順德美食“好味到鎮”勒流站、勒流街道嶺南水鄉特色攝影展、書法展、龍舟工藝模型制作及“龍眼點睛”儀式圖片展等諸多亮點活動同時呈現,進一步釋放著活動的品牌影響力和吸引力。
當天,市、區、街道領導一行參觀了“龍眼點睛”民俗文化活動。佛山市副市長麥潔華談到,順德勒流“龍眼點睛”民俗文化活動持續了600多年,歷史悠久,是佛山市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龍眼點睛民俗文化中,體現著開放、包容、團結向上的精神,值得好好弘揚。
“此外,‘龍眼點睛’民俗文化能夠讓附近村民更加團結和諧,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勒流在接下來的民俗文化旅游推廣方面可以做更多的文章,吸引更多珠三角更多的市民來這里參觀,體驗順德的傳統民俗文化魅力。”麥潔華希望活動辦得越來越好,活動品牌越來越響亮。
對于當天的活動,勒流街道黨工委書記朱藝婷表示,今天的“龍眼點睛”民俗文化活動吸引了近4萬人參與,效果非常好。而為進一步提升收勒流“龍眼點睛”和水鄉旅游文化品牌魅力,勒流接下來會全力將美食和龍舟文化結合起來,以“龍眼點睛”民俗文化活動為契機,將龍舟文化、生態文明、傳統民俗文化融合發展,全力打造勒流的水鄉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此外,會挖掘、建設好龍眼村周邊的桑基魚塘特色,結合勒流整個生態水環境處理,融匯貫通,打造宜商宜居的生態環境,作為幸福勒流的重點載體,讓市民更有幸福感。
■現場花絮
“我們順德好!”老夫妻攜手賞順德龍舟文化
鋪開宣紙、研磨、寫字、蓋章,用毛筆寫下“前途光明”幾個字的每個過程,76歲的簡佩賢都小心翼翼,聚精會神。臨近中午12點,天氣炎熱,但順德書法協會文化展覽處依舊吸引了很多人駐足圍觀。
簡姨是地地道道的順德人,在湛江做了28年的中學教師,退休后就和丈夫一起回到家鄉順德。“我們順德好啊!這里的樹木高低整齊,路面干凈整潔,環境也好,每天晨練都會遇到很多伙伴”,一提到家鄉,兩夫妻有說不完的話。
端午扒龍舟的習俗,他們也從沒有忘記。“我記得我小時候經常看龍舟表演,工作之后看得比較少,今天能再一次觀賞龍舟活動,很高興!龍舟文化也是順德的一個代表,作為順德人,我們感到很自豪!”吳叔告訴記者,退休的日子里,他拉琴,簡姨寫字,不斷回顧順德的文化記憶,回顧自己的順德生活印記。
感動!這里這么多年輕人傳承傳統文化
“這里的民風民俗很特別,更難得的是還有這么多年輕人也在參與!”79歲的長者宋宣穿著灰白色馬甲,挎著攝像機,像年輕人一樣走著、看著、記錄著。他感嘆道:“龍舟很多地方都有,但這么多龍舟匯聚在一起我還是第一次見,今天還有寓意吉祥順利、風調雨順的‘點睛’活動,很新奇,我也是第一次聽說。剛才的飄色、龍虱民俗表演還有幾歲的孩子參與,尤其讓我感動!”宋老認為,勒流龍眼那么特別的民風民俗值得傳承下去,更需要新一代的年輕人參與進來,傳承這種文化。
據宋老介紹,他各地旅游,已經走過60多個國家了,前幾天從西伯利亞回來,聽朋友說這幾天有龍眼點睛活動,因為第一次聽說,宋老翻遍了書架上有關的書籍和報紙去了解。“我現在對龍眼村有些了解啦,很欣賞這個小村子能將自己的文化特色發掘整合得這么好。”宋老告訴記者,他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這種文化的傳承工程中來。
■此前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