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表老藝人葉叔正在修表
順德城市網消息 (見習記者羅仲培) 時過境遷, 事過境遷,然而一些物,一些人,一些故事都會被滯留在老城區深深淺淺的溝壑中,成為了我們內心最渴望而不可及的眷戀。老房子越來越老,越來越破舊,里面悠然住著不是主人的房客,一住就是幾十年、半輩子甚至一輩子,而那些舊時時常能看見的老藝人,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淡出我們的視野。
記憶中的老工藝,還剩多少?
避開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條小巷安臥在新基二路的右側,隨著身影的深入,走進大良北區的老街,一排排的老屋映入眼簾,在斑駁的墻壁上延伸的老樹根,虛掩著的陳舊木門,從破舊的窗戶延伸探出頭來的一株綠藤,兀立屋頂上的不知名野草,古井旁邊的片片青苔,一切都彷如在訴說往日的熱鬧和今日的寂寞。
今年68歲羅婆婆在大良錦巖路附近住了大半輩子,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她記憶的見證。羅婆婆說,以前這一片都是瓦片房,擁擠的小巷里住著7、8戶人家。羅婆婆還記得經常有補鍋的人背著工具在小巷里吆喝,“‘補鍋啦!補鍋啦!’敲得鍋噹噹響。”羅婆婆一邊說,一邊做出敲鍋的動作。“以前有補鍋的、補鞋的、爆米花的,但是現在沒有了,很久都沒有看到了。”對于舊時的印象,羅婆婆雖然有些含糊了,但是伴著她成長的補鍋、補鞋等老手藝成為了她記憶中不可抹去的一道風景。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老城區漸漸成為了被遺忘的角落。現在原來居住在老城區的居民漸漸老去,他們對老城的深厚感情只剩下了斑斑點點的痕跡,而在他們記憶中的老工藝也在逐漸退出市場。
修表匠,老城區掙扎的手藝人
葉叔的修表攤在大良北區老街的轉彎角處。葉叔說自己來自廣東河源,今年已經50歲了,自1985年在順德居住后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也算是半個順德人了。”葉叔笑著說道。葉叔向來喜歡自由,不想跟其他人一樣進工廠打工,于是十幾歲就選擇了學修表,從此踏上了修表的生涯。
葉叔從事修表行業已經28年了,三四方米的小店承載著他修表的夢想。這些年,他修過了太多的表,從最早需要手動上弦的機械表,到如今的各種石英表。在上世紀80年代,手表還是有錢人的專屬品,還需要企業職工攢上好幾個月的工資才能買到,“但到今天手機已經取代了手表的計時功能,手表成為裝飾物,修表也已經不是一個‘風光’的職業了。”葉叔邊說邊拿修好的手表,交還給客人。
然而,老手藝的產生與發展從來都與社會需求密切相關,有了市場的需求才有手工技藝的存在。“當時修表是一個技術活,很有市場,每天的收入大概能有100多元。”葉叔話相比當時,現在的收入少了很多,“現在來修表的人少了,貴的有保修,便宜的就更沒有修的價值了。”葉叔現在一個月的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用葉叔的說就是僅僅是“糊口飯吃”。現在他大部分的生意以給石英表換電池、給機械表洗油、調調松散的零件為主。為了增加收入,葉叔除了修表,買配備了配鑰匙的機器,有的時候他還會幫人上門換鎖。
俗話說“荒年不餓手藝人”,放在今天卻不完全正確,由于學習手藝是件很繁瑣枯燥的事情,導致越來越少的年輕人學習老手藝,很多老手藝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甚至失傳的困境。葉叔表示,修表人心要細,眼要利,不是每個人都能學會的,而且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學,“每個手表里面有100多個零件,每個零件的功能都必須清清楚楚,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能靜下心來的,哪有這個心思。”葉叔說,一個稱職的修表師傅,必須對手表里的零件了如指掌,即使所有零件都散落一地,也能把它拼湊起來。隨即,葉叔打上老花鏡,將桌面零散的零件,一件一件的并和起來,期間沒有一次的猶豫或者錯誤,手表又重新轉動起來,“它們都在心里了,融為一體了,根本不用思考。”葉叔說。
手表在葉叔的手中復活,隨著分針、時針一圈圈的轉動,葉叔和這個行業卻在時光的沖刷中被淡忘。葉叔說,在北區,僅剩下三個跟他一樣會維修手表的人,“大家的年紀都大了,可能再過十年就沒有這個行業了。”葉叔對于這個行業有著太多的不舍。
事實上除了修表,其他例如像彈棉花、剪發、修電器、補鞋等老工藝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困境,老工藝怎樣適應市場的變化,怎樣做到“老“當益壯,符合社會需求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