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巖野故居正在進行最后的整修階段
陳巖野故居重修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老人將之作為活動中心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萬家長) 位于龍江新華西村,多處石刻、遺跡曾被填埋的陳巖野故居,如今故居容貌煥然一新,眾多老人前來這里休閑,加上以大林崗為主體的大型休閑公園,這里儼然成了眾多市民前來休閑的好場所。
據了解,重修后的陳巖野故居及其配套工程陳巖野紀念公園預計明年1月可對外完全開放,也將作為龍江鎮新華西村的老人活動中心以及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原址遺跡大多被填埋
龍江歷史悠久,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有著360多年歷史的陳邦彥(巖野)故居便是其中之一。陳邦彥字念彬,號巖野,順德龍江人,為“明末嶺南三忠”之一(三忠指的是陳子壯、陳邦彥、張家玉三人)。他出身書香門第,博學多才。成年后遷至大良錦巖山麓,創辦錦巖書院,開館20年,成為當時南粵一代碩儒名師。
之后,陳邦彥擢升兵部職方司主事,派往贛州參與軍事。由此投筆從戎,力保南明小朝廷,與清兵展開血戰,特別是對南明肇慶政權長達十多年的維持與生存做出了極大貢獻。1647年,陳,在清遠因城破被執,拒降,慷慨就義于廣州四牌樓。死后,南明政權謚陳邦彥“忠愍”,追贈為“兵部尚書”。
清乾隆年間,滿清統治者逐步以一種寬松的民族政策去緩和民族矛盾,并把一批因抗清而犧牲的愛國志士進行謚封。陳邦彥被謚為“忠烈”,并在其故居“雪聲堂”立祠紀念。又于清未由里人溫肅主持重修、擴建。
92歲后人承諾捐私宅
龍江新華西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馮順球回憶,上世紀60年代中期,陳巖野故居尚存,一直被視為順德、龍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可惜的是在1968年時曾因山體滑坡,一部分建筑被破壞;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建筑又曾被拆;該址后來改建成蠶房,很多原來的石刻、遺跡都被填埋。
但正是因為陳巖野在村中的地位,該故居的重修也進入了議事日程。2011年,為弘揚陳巖野愛國、愛鄉的民族精神、改善新華西村的村容環境,經區、鎮兩級政府及新華西村研究,決定重修陳巖野故居,同時建設配套工程“陳巖野紀念公園”,公園內將設立陳巖野生前事跡展覽館,重修陳巖野故居(雪聲堂)工程費用約為300萬元,并按政策規定區、鎮、村各負責工程總額的三分之一。這也是第二個與陳巖野有關的紀念性公園,大良的錦巖公園是第一個。
故居的重修包括牌坊、塑像、碑廊和雪聲堂,而對于事跡展覽館的文物方面,馮順球表示,目前已收集到了陳邦彥的手跡《雪聲堂集》,并收集了陳邦彥兒子、晚清詩人陳恭尹的書法作品,還有牌匾。故居重修時,也著手對原址地下的遺跡和石刻進行挖掘,以盡可能對故居進行復原。而此前提及的關于企業捐錢打造陳巖野的個人銅像方面,目前銅像的圖像和打造還沒有最終確定。
而作為陳巖野的后人,今年92歲、居住在故居旁的陳基成老人非常支持故居的修建。他說,他的祖父跟陳巖野是堂兄弟關系,他的祖父當時是陳家五房,巖野則是六房。陳基成屆時也會將目前所居住的、樓齡已達40年的老房也捐給鎮政府及新華西村委,作為陳巖野故居的一部分,加以開發利用。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