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勒流舉行“黃連的黃連”公共藝術展覽專場推介會,深度介紹30余位大四本科生、研究生、青年藝術家歷時3個月創作的11件藝術裝置。“2024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益曬你惠民日活動”黃連民藝圩同步舉行。
“黃連的黃連”公共藝術展覽正式啟動
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會長、榕樹頭村居保育公益基金會名譽會長胡啟志,勒流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崇曦、順德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杜啟新,勒流街道黨工委委員江霞等出席推介會儀式。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劉燕平,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院長陳克教授,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副院長張弦教授、陳宏踐教授,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副院長王朝虹,廣東省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秘書長許群波等來自廣州美術學院和廣東省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相關領導也出席了推介會。
2023年,勒流街道開展水鄉文化青年培養計劃,期待引導青年人才回鄉實踐、聯動青年創意團隊深入鄉村并邀請村民共同參與,推動鄉村美學示范,用藝術裝點鄉間巷里。
向獲獎作品作者致贈具有勒流特色的紀念品
本次“黃連的黃連”黃連公共藝術展的籌辦,也是水鄉文化青年培養計劃的延伸內容。據了解,青年藝術家團隊通過第五期勒流街道水鄉文化青年培養計劃了解到黃連社區的歷史底蘊與文化特色,在勒流街道的指導下,聯動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與黃連居委會,深入黃連進行多次調研,同時邀請黃連村民共同參與討論方案構思,最終形成11件公共藝術作品。其中《天河行舟》、《雨霖鈴》、《昔橋聯今孝》三個作品獲得“2023HK·CACR香港當代藝術獎”優秀獎!活動現場,主辦方還為這3個作品作者致贈具有勒流特色的紀念品。
公共藝術離不開村民的大力支持和深度參與。本次展覽先后得到了40多位黃連村民、手藝人、小學生的支持和幫助。活動現場主辦方特別致謝為展覽作出貢獻的村民、手藝人和學生。
致謝村民、手藝人和學生
11件裝置融入在黃連古村的大街小巷里,既利用魚簍、瓦片等生活中常見的元素進行藝術創作,也妙用聲光波紋、偏振成像等形式展現黃連特色韻味。沿著勒流黃連的街巷可欣賞到既有黃連傳統記憶又具有現代趣味的藝術裝置。
游客感受藝術裝置背后蘊藏的“黃連”舊記憶
觀展的市民群眾以突破常規的觀察視角對黃連鄉村風貌進行全方位的認知,感受藝術裝置背后蘊藏的“黃連”舊記憶。其中《昔橋連今孝》,公眾可以通過透過偏振光片這一特殊的光學材料就可以看到鞏孝橋這一景點,生動了解這座有故事的橋。作品《年年有魚》作品則利用當地捕魚的舊魚簍和重新拆解編制的新竹魚簍為載體,并在其中置入銅魚。市民拉扯繩索后,銅魚跳躍,同時響起錢幣晃動的聲響,寓意豐收。
在黃連大街小巷里發現美
據了解,本次展覽成為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與黃連社區的首次合作,共同開展針對農村、社區的“公共藝術工作室的綜合媒介創作課程”。現場“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鄉村振興美育實踐基地”正式揭牌,未來雙方將繼續深化公共藝術在黃連的校地合作和在地創作。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鄉村振興美育實踐基地揭牌
“以藝術視角、創意方法、村民參與方式創作出11件作品,融入黃連古街小巷、路口河邊,講述黃連故事,展現黃連之美,也成為黃連古村探索文旅藝術發展的一次有益的創新嘗試。”江霞表示,未來勒流街道將會在持續做好水鄉文化的研究和傳承保育,深挖鄉村文旅資源,整合北部水鄉資源推動連片開發的文旅產業,構建特色鄉村文旅品牌,也希望能得到更多單位、團隊、人士的支持與參與,一同推動“百千萬工程”出新出彩,賦能鄉村振興。
“2024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益曬你惠民日活動”黃連民藝圩同步舉行。現場多名順德本土手藝人現場展示龍虱、灰塑、廣繡、水晶餅、魚燈等傳統手藝,打造出勒流首場兼具在地民俗特征及當代表達的文化活動。
每個攤位現場還有勒流梁季彝紀念學校學生擔任民藝傳播大使。“活動內容豐富、形式也很好。通過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傳播推廣順德民間藝術。”江義瓷畫班吳先生表示。
傳播民藝
編輯:陳琴琴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