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陳琴琴) “來這里二十多年,我都快忘了自己是外來人員,一直就當自己是個老容桂人,”想到自己剛了解入選“新容桂人”情形時,區凱笑著說道“自己當時都有些詫異,單位推薦,不過獲獎很讓我感動,感受到容桂人對外來人員的尊重”。
人物檔案:
姓名:區凱
年齡:71歲
職業:容桂總工會退休工人藝術團藝術總監
容桂工作時間:二十多年
人物語錄:在容桂生活二十多年,我跟土生土長的容桂人沒什么區別。我也非常喜歡這邊,相對在香港生活,我更愿意在容桂,因為這里給了我舞臺,讓我認識了一大批的有藝術追求的朋友。
留在這,因為這里是舞蹈樂土
祖籍是江門的區凱,年輕時在廣州學舞蹈,1963年畢業后就去了廣東民族歌舞團(如今的南方歌舞團)工作,1982年的時候因編了一支舞蹈《望夫石》獲獎,而被人邀請到香港教舞。90年代初,趁著大陸改革開放的東風,區凱隨著朋友一起來到順德做生意。不過讓他感動的是,五年多沒見,順德還有人記得他,記得他的舞蹈。
于是,區凱決定一邊做生意,一邊教舞蹈。在這不斷教學過程中,他在順德看到了一批熱愛藝術的同好,以及為順德藝術無私奉獻的人們。“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他們對于藝術都非常支持。比如說大慈善家沈耀雄,他現在是我們工人藝術團的名譽團長,他一直非常關注支持我們的工作。政府則給我提供了平臺和場地等。”
正是這些人讓區凱決定退休后留在順德容桂。“自己與工人藝術館團友,一開始對舞蹈只是興趣,但是在舞蹈訓練排演的過程中,慢慢的將這種興趣轉為對藝術的追求。這讓我非常感動,也讓我更為堅定留在這里。”
立足本土,融入本地的生活
自從退休后,區凱更加投入到自己編舞的創作過程中。無論是展現容桂繅絲文化的《絲鄉情韻》,還是體現順德水鄉情韻的《荷花詩雨》,以及即將面世的《樹生橋》……區凱的編創的舞蹈都生動的反映著順德,反映著容桂的水鄉特色。
“我在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這里就是我第二個家鄉,我就希望通過用我的舞蹈來展示容桂的特色,容桂歷史悠久的優秀文化。”區凱對于自己的舞蹈編創,一直都堅定立足于容桂特色。
為了展現容桂的特色,作為一個外來人員,區凱對于順德歷史文化的了解,遠沒有本土人那樣了解。為此區凱經常閱讀一些關于順德的文化書籍,更多的是深入到村居里面,跟本地的市民聊天。“我剛創作的《樹生橋》,就是跟附近的居民聊天,聊聊樹生橋背后的故事。”編完舞之后,區凱就會認真的觀察觀眾的反應。
相對香港,更喜歡生活在這里
就這樣,區凱一直扎根基層,義務為容桂各社區免費輔助和排練個來文藝節目,一做就做了二十多年。以至于現在說道在香港生活的時候,區凱笑著說道,“相對香港來說,我都更喜歡在容桂生活,更享受在容桂生活時的心境。”
區凱解釋稱,在容桂生活的二十多年過程中,認識了一班好朋友,生活很開懷,“每次有什么問題的時候,只要跟朋友們提到的時候,他們就會很熱心的幫我解決。”
對于被評選為新容桂人,區凱笑著說道,“我都認為自己是個老容桂人了,跟本地人無異。現在就是趁自己還能動的時候,為容桂盡點力。”不過雖然如此,對于獲選新容桂人,區凱還是很高興,“這體現了政府對我們的關愛與尊重。”
雖然區凱只是獨身一人在容桂,家人都沒在身邊,但是在他看來,他卻并沒有感受到孤獨的時候,“一個人的時候,我會安靜的創作,我很享受‘疏星淡月三更劍 高山流水一曲清’的感受。”
(編輯:梁云)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