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逢簡成立水鄉豆腐坊,探索社區營造開展經驗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利榮聰) “社區營造”是一個新概念,這一概念進入順德是在去年,而今年,順德則是把這一個“概念”轉化為現實的項目,作為順德社會體制綜合改革中的一部分。
什么是“社區營造”?網上關于社區營造的解釋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的社區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并逐漸建立起居民彼此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的緊密社會聯系,此一過程即稱為“社區營造”。
記者了解到,“社區營造”概念起源于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破裂后,一批日本城市青年重回鄉村,他們透過社區營造,成功打造了一批環境優雅的魅力新城鄉。在1994年,臺灣也開始從日本復制并推廣社區營造經驗。
順德引進“社區營造”理念,正是源自于臺灣的一次考察。據悉,經過接近20年的發展,臺灣的“社區營造”已逐漸發展為文化人、大學教授、返鄉大學生、中產階層等精英份子,自發回到土地、社區、生活的“基進運動”。目前,社區文化產業也已成為臺灣地區文化產業中極具特色的一種發展形態,并帶來了諸如宣蘭“不老部落”、剝皮寮街區、桃園客家鄉落等成功案例。
“社區營造”落戶順德,它是否能夠在此生根發芽,并且茁壯成長?結果未知,目前,順德的社區營造還是在路上。
根據計劃的推進,順德便選取了代表著目前順德的農村社區、城鄉結合部社區、城市社區三種社區類型,分別在杏壇逢簡、倫教仕版,以及北滘君蘭陸續試點社區營造。
今年4月,逢簡首個由村民自主組成的社區經濟項目——水鄉豆腐坊正式開業啟用,除了讓本地村民、外地游客多了一個品嘗美食的地方,并為社區弱勢群體創造就業機會,增加社員的收入外,豆腐坊正是逢簡社區營造的項目,亦是順德首個落地的社區營造項目。
條件:社區營造要成功,必須要有基礎
如今,逢簡的項目已經在推進,倫教的籌備工作也在密鑼緊鼓地進行,北滘也有自己的計劃,至此,順德社區營造項目已經探索了近半年。然而,探索歸探索,社區營造要取得成功,必須要具備一些客觀條件。比如說社區居民的信任度,社區文化活力等。
那么順德又是否具備推進社區營造的條件?
“順德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日漸顯現的諸多問題與日本、臺灣極其相像。”順德區社會創新中心副總干事黎仁剛早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解讀過順德引進社區營造的背景。黎仁剛稱,目前,順德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收入差距拉大、環境惡化、個體原子化、社區觀念淡薄等社會問題。
“如今,從社區開始,提高基層治理水平、促成社會良性轉變,通過社區營造,讓大家愿意走出家門,愿意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的治理中,然后在長期的參與中逐步增強互信感,這些都是順德引入社區營造的目標。”
黎仁剛也坦言,當前,順德推進社區營造確實有難度。比如說,社區居民的信任問題,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問題等都是擺在順德面前的課題。
早前,倫教對倫教社區居民服務需求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在社區參與度方面,60歲以上人員更積極,而60歲以下的人員則表示不會管閑事。面對一些現實上的問題,黎仁剛表示,他們是希望通過社區營造來解決以上的問題,而不是因為社區已經具備條件才推行的。
順德試點社區營造,讓群眾通過長期的系列活動參與增強互信感
底氣:順德人有感情,社區營造落地有“底子”
在區社工委副主任吳力看來,順德“落地”社區營造是具有一定優勢的。“相較于中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順德的農村和城市社區并沒有遭遇人才嚴重流失的問題,而是一個吸引人才流入的地區。”吳力認為,順德本土有大量可挖掘的人才資源,他們對順德有深厚的感情,愿意身體力行、參與其中、積極推動實踐,這些都是推動社區營造有力的支撐。
另一方面,順德的社會組織蓬勃發展,也為開展社區營造提供有力的組織支撐。“隨著下一步社區社會組織的繁榮,社區營造推進中的社區參與能夠獲得在地化的社會組織的支持。”吳力說道。
此外,據吳力介紹,近年來隨著基層治理改革的推進,基層社區“一站一室一會一基金”治理格局的形成,也為社區營造的推進提供了很好的治理機制的保障。同時,順德推行社會綜合改革以來,著力打造一些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領域的樞紐型平臺和組織,如區社會創新中心、區業主代表協會、倫教社區發展創新中心等,也為推進社區營造提供了多元的資源鏈接平臺,有效鏈接外部資源和智力支持社區營造的推進。
吳力的觀點也獲得了中山大學逢簡社會經濟項目有關負責人張慧鵬的認同。張慧鵬認為,社會經濟從理念到落地需要大量耐心細致的工作,做好這份工作既要有熱情,也要具備一定的技能。“順德已經有不少成熟的社工機構和專業的社工人才,他們敬業、踏實能干,是各項工作開展的中堅力量。此外,順德自古以來就是經濟繁榮、人才輩出的地方,文化歷史非常深厚,傳統資源極為豐富,這些都是開展社會經濟可以利用的資源。”
阻力:經驗、人才匱乏,“落地生根”難度仍大
雖然,開展社區營造項目,順德具有一定的社改“底子”優勢。不過,社區營造也是一個“舶來品”,與目前順德的社會形態會產生一定的碰撞。目前,雖然場地、相關社會組織等“硬件”已陸續搭建起來,但3個試點村居(社區)在實踐中也相繼出現了經驗不足、人才匱乏等“水土不服”的癥狀。
以倫教仕版為例,2013年年底,區社會創新中心與倫教社區發展創新中心達成合作協議,共同在仕版村推進社區營造項目試點工作。在項目啟動前,區社會創新中心曾派員深入當地開展意向調研,而調研結果顯示,當地大部分居民均對參與社區活動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不過,這種強烈的需求感,在項目真正鋪開試點時卻出現了一定的反差現象。“每次在仕版組織活動,當地的長者基本都會參加,年輕人則極少出現在活動現場,而參加活動的人員基本是奔著禮品而去,大家相互間的交流不算多。”負責推動項目的北斗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副總干事彭卓宏說,項目啟動至今,該中心一直盡量從當地群眾的需求出發,著力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不過,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并不突出。
此種現象的出現,吳力認為是由于項目具體實施者在經驗上的匱乏而導致。“社區營造的推進,核心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社區參與,而要有效推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必須要依托多元化的組織,將有不同興趣愛好、不同需求的居民通過社區社會組織調動起來。”吳力介紹說,逢簡推進的營造項目在一開始時也遇到了仕版目前的問題,當地村民懷疑并拒絕參與活動,不過,在當地駐村社工的多次深入基層,與當地群眾熟絡起來后,逢簡舉辦的社區活動一般都能一下子切中當地村民的“口味”,村民也都會自覺配合并主動參與活動了。
項目運作者的經驗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項目的推進,人才的匱乏則是目前社區營造在順德“落地”路子上最大的阻力。“經驗的欠缺,歸根到底都是人才不足所導致的。目前,3個試點單位都有不同的社工機構在跟進項目開展,但是,這些機構的社工很多都不具有推進社區營造工作的經驗,人才的底子仍相對薄弱些。”吳力說,除了本社區居民,社區營造還需要引入更多外部專業人士、民間組織進駐社區,進行長期的陪伴和督導。
而為了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事實上,相關部門一直都在努力著。記者了解到,在3月20日,順德對外發布了“匯賢50”社會工作人才計劃,并開始面向社會“招才納賢”。據順德區委區政府副秘書長、區社會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允冠介紹,“匯賢計劃”將建立起涵蓋社會福利、工商、高校等界別的社會工作人才培育交流平臺,為順德區社會體制綜合改革輸送人才。而在6月3日,首批報名的“學員”就會正式接受培訓。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