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時代的發展,以“非遺”為代表的順德傳統文化發展該如何謀變?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張大偉) 日前,剛剛結束的端午龍舟文化節聚焦了眾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同時順德城市網推出的順德首個紀實對話網絡專欄聊順德專門推出了一期《順德傳統文化,如何才能走得更遠?》,更是激發了人們對順德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探討。
作為順德傳統文化的代表,入選了國家和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下簡稱“非遺”)的順德“非遺”如何應對時代發展所帶來的沖擊,做好傳承和發展?為此,順德城市網記者采訪了解了國家“非遺”項目永春和人龍舞,探尋他們的“謀變之路”。
困境一:吸引力不足,不被“需要”
“現在能主動參與學習的人少了。”杏壇人龍舞武館總干事、人龍舞推廣負責人之一李錫謙談及人龍舞的現狀表示,在學生中推廣時,有些家長認為人龍舞沒有學習的必要,在不少人看來,人龍舞不被“需要”。而這類諸如“學了沒用”等不被“需要”的情況,也成為了“非遺”等傳統文化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謀變:需求找準方向,接軌現代生活
“參照時尚文化的出現,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需求’。”杏壇文化站站長陳文莊是永春拳申請國家“非遺”項目的直接負責人,也是永春拳的第六代弟子,他以永春為例向順德城市網記者介紹,“非遺”等傳統文化需要與當代人的生活接軌,被當代人所“需要”。同時,在李錫謙看來,“非遺”應該是一種精神財富和寄托,給當下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啟示。“有需求存在,‘非遺’才能得到傳承。”陳文莊表示,“非遺”現實生活中“需求點”的尋找十分重要。
據陳文莊介紹,永春作為傳統武術項目,其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強身健體,這與目前順德正在倡導的“全民健身”理念有很好的契合度,“‘全面健身’就是一個需求。”陳文莊如是說。“近百人組成的‘人龍’進行表演,最講究的就是團結協作。”李錫謙表示,人龍舞所展現出的團結協作的精神在當下社會人們的工作生活中十分重要,同樣有著傳承的需求和意義。
困境二:不成體系,難掌握發展規律
“沒有理論指導,很難做好傳承。”陳文莊表示,缺乏理論體系的支撐,像永春等“非遺”項目便難以掌握其發展規律,如此一來便限制了“非遺”的發展。同時李錫謙也表示,目前從事人龍舞的基本為業余的愛好者,并沒有專業的研究能力,難以將人龍舞拔高到一個理論體系,做好其整體的規劃發展。
謀變:理論奠定基礎,指導傳承之路
“非遺”需要的是理論學術的指導。陳文莊向記者透露,目前永春正在邀請專家進行相應的理論學術研究,挖掘永春的核心價值,從而將永春拔高到理論層面,指導永春未來傳承和發展的方向。
“需要專業的發展規劃。”另外,李錫謙以人龍舞為例,表明“非遺”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專家的研究,提煉出“非遺”的文化價值和精髓,制定相應的指導方針和發展方案。李錫謙表示需要有專業專家和人才,對人龍舞進行研究,指導他們做好人龍舞的傳承和發展。
困境三:傳統形式難推廣,影響力不夠
“以往的方式只是窄眾傳播,推廣起來也不方便。”說到永春的推廣,陳文莊表示,傳統的推廣方式并不利于永春的普及推廣。而“難學”、“上手難”等情況成為了“非遺”等傳統文化在普及推廣上的一個阻礙。
謀變:創新提供動力,助力普及推廣
“少了創新,只能拘泥于傳統的‘牢籠’之中,也就慢慢失去了活力。”談及“非遺”的傳承與推廣,陳文莊指出,創新是“非遺”等傳統文化煥發生命力最重要的動力來源。對此,李錫謙也表示,“非遺”要想傳承和發展,“墨守成規”肯定是不行的。“在保證核心部分不變的基礎上,需要采用新方式,融入新元素,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陳文莊向記者解讀了創新的意義。
據悉,永春在推廣的過程中一改傳統“精英式”的教學模式,將永春拆分為基礎和技巧兩個部分,分層次的在學校進行普及推廣。“分出的基礎部分容易上手學習,更利于永春的普及推廣。”陳文莊如是說。與永春類似,人龍舞在推廣的過程中同樣進行了相類似地拆分,把項目基礎部分洪拳的學習剝離出來,在中小學進行普及。
此外,除了形式上的創新之外,“非遺”需要變身成為“產業”,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創造出經濟和社會效益。“形成一系列的永春文化產業。”陳文莊表示,永春需要通過前期的理論指導和普及推廣,創出品牌和影響力,吸引學習者來到杏壇,促進順德的文化旅游,乃至廣東省的旅游消費,帶動當地的經濟持續發展,并用其所創造出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進一步推廣普及永春。對此,李錫謙結合人龍舞的現狀表示,“非遺”的傳承需要物質的支持,產業化將更好的助力人龍舞的傳承。
■它山之石
傳統文化走得遠,民間和政府都要重視。一是民間的熱情還是在的,我們順德有些東西做得不錯,例如粵劇,順德粵劇團走市場化道路,自己也能養活自己,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一些傳統文化其實可以向產業化突破。二是政府觀念要改變,把文化放在重要位置,提供環境,要給陽光空氣水分,營造一種氛圍。三是政府要做的,是引導引領。順德足夠有實力搞一個全國性的龍舟文化比賽,政府只要整合企業,搭建這個平臺。眼界要放高,不要只滿足于內部的交流。
————覃煒明(《順德視角》主編)
一是順德傳統文化傳承確實需要政府牽頭,進行切實可行的規劃,召集順德國寶級人物,集思廣益,有重點地把傳統文化做好;二是在推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政府的行為要體現文化意識。像佛山新城公園的剪紙,這是城市傳統文化元素,順峰山公園的設施內涵豐富也可以實現;三是市場化,政府組織文化活動應該更多地交給市場去做,進行市場化運作;四是學校或教育機構,編寫本土教材,請一些文化人士講課,在本土推廣;五是順德傳統文化,放眼全中國,前段時間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永久落戶順德,但和順德關聯度不高,沒有很好地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黎尊乾(順德城市網網友)
順德文化傳承,很值得探討!!!意義重大!尤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水鄉古村落文化保護、地理標志性文化遺產的傳承(如香云紗、金榜牛乳、陳村粉、倫教糕)、狀元文化的挖掘、龍舟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自梳女文化的探究、觀音借庫文化的探究、龍舟點睛文化等不勝枚舉!!
————陳志清(順德城市網網友)
文化與社會一直以來同生共存。以前沒有電視沒有KTV,小村小鎮里最大的娛樂就是走街串巷的聊天、曬谷場上唱大戲等等。現在社會環境在變,文化生活不可能不變。對待傳統文化對已經沒有社會需求的,應該當做紀念整理到博物館,而被社會民眾仍廣泛喜歡的,應該加以正規引導和扶持,不能排斥。
————四時同景(順德城市網網友)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