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專版頁面
順德城市網綜合消息 繼上周六(3月9日)中國青年報刊發介紹順德改革經驗的專版之后(詳情點擊順德城市報道),今日,該報又用一個專版繼續聚焦順德改革。該整版共有三篇文章,分別是《順德:審批的“版圖”縮了 社會的“疆域”廣了》、《黨代表洗樓 法定機構緩沖》和《公眾權利可以是政府權力的靠山》。全文見如下。
順德:審批的“版圖”縮了 社會的“疆域”廣了
順德行政服務中心
從“嚴進寬管”向“寬進嚴管”改良
陳珊自己也想不到,她竟成為享受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商事登記”改革紅利的第一人。她以零資本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也拿到了全省首個商事登記營業執照。
去年5月2日,剛生完孩子不久的陳珊,委托自己的房東余仲文去順德市場安全監管局辦理公司登記手續。僅用半天時間,他就拿到了營業執照。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余仲文說了兩個字:“順暢!”
陳珊只是享受這一改革舉措紅利的眾多市民之一。據統計,2012年5~12月,順德區共辦理“商事登記”公司1586戶,和改革前相比,全區新設立公司月均增長28.4%。
在市監局行政審批科科長梁偉強看來,啟動“商事登記”改革,是順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2009年順德大部制改革之后,市監局承擔了“八個大蓋兒帽合成的一個大蓋兒帽”。這個被戲稱為“天下第一大局”的部門,梳理出行政職能多達1327項,其中關于企業前置審批的事項,占了很大一部分。
這也就意味著,大部制不是終點。2011年,順德區委辦公室印發文件,要求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并發布了具體實施方案。市監局抓住機遇,“及時推進了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梁偉強說:“我們是想用改革的方式來解決制度的問題。”
新的商事登記政策,允許企業零成本注冊,也放寬了經營場所登記條件,營業執照被簡化為商事主體的資格憑證。陳珊注冊自己的公司時,分文未繳,以租來的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住宅用房作為辦公場所,這在改革前簡直是難以想象的。
改革試水半年后,國家工商總局下達批復文件,“同意在深圳等市區開展商事登記改革試點并調整營業執照部分內容”。梁偉強清楚記得那是在2012年11月23日,“這份文件對我們太重要了,我們已經盼望了很久”。
隨后,廣東省東莞市、深圳市、珠海市也啟動了商事登記改革試點。“這項改革實施后,深圳一定會出現很多新奇的小公司。”長期關注商事登記制度問題的廣東律師官金福表示。全國人大代表、金山軟件公司董事長雷軍則說,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所帶來的變化“遠遠超出想象”。
按照國家工商總局的批復,順德進一步擴大商事登記改革范疇,把“商事登記”的受理范圍從有限公司擴展到除股份有限公司、外資及臺港澳工商戶以外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在降低了市場主體的準入門檻的同時,順德建立起“寬進嚴管”的市場監管制度。據市監局常務副局長溫雄介紹,在大部制的基礎上,市監局統籌了原來8個部門的監管執法工作,“徹底解決了針對同一經營者不同部門‘重復執法’的問題”。
余仲文對“嚴管”有著自己的理解。他在幫助陳珊注冊公司之后不久,自己也注冊了一家商務服務公司。他說,“寬進”是國家對國民的尊重,反過來國民也應該尊重法律與規則,“嚴管,并不是苛刻”。
從“物理反應”向“化學反應”縱深
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只是順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在順德區行政服務中心主任閔樂萍看來,它卻是“最耀眼的一個環節”。
2010年5月,行政服務中心的門口,掛起一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牌子。這個辦公室由閔樂萍掛帥,開始研究如何在大部制改革帶來的“物理反應”的基礎上,向“化學反應”深化。
審改辦聯系了國家行政學院共同研究這一課題,在經過多半年的論證、設計之后,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意見》,并附了一份改革實施方案。方案長達35頁,對改革的對象和范圍、清理的原則和步驟等都作了明確要求。
“方案做得很細,我們的目的是讓大家看到方案的要求,就知道改革的路徑是怎么走的。”閔樂萍說。
意見出臺不到6個月,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在聽取順德改革情況匯報后表示,要明確減少哪些權力,拿出“干貨”,真正為市場經濟的發育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
順德真的拿出了“干貨”。 區里總共梳理出行政審批事項1597項,其中向省政府提出建議取消和優化的事項達548項,約占三分之一。而在其他一些地級市上報的行政審批事項清單中,有的總共不過二三十項。
“當時順德在省里引起的轟動,可想而知。”許多順德官員現在想起來仍有些激動。
在這份清單中可以看到,像區文體旅游局的地方性體育賽事審批、區經促局的申領酒類零售許可證審批等190項,因為“審批的必要性已逐步滅失,沒有實施意義”,而被建議直接取消。同時,像區國土城建和水利局的采礦權新立登記等,因為順德沒有礦藏,不存在審批對象和環境,也被建議清理。
此外,還有118項被建議取消審批加強監管,有37項被建議將職能轉移給社會組織,有44項被建議壓減審批環節,另有123項被建議放寬審批條件、創新審批方式。
然而現實的困境在于,優化調整方案里的這548項行政審批權限,多為國家或省這一級別。正如順德人坦承的:“以我們的行政級別,改革的自主空間其實很有限。”他們現在還在等待省里的批復。
順德并未止步于這樣的困境。在自己的地級市權限內,行政審批改革繼續悄然推進。剛邁入2013年不久,區政府就下發了第一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事項目錄。目錄中的198項行政審批事項中,宗教團體和寺觀教堂接受境外捐贈審批、舉辦人才交流會審批等被直接取消。
除了削減和壓縮政府權力,順德區還將一些審批管理事項下放到鎮街。如今,市民的機動車辦證、年審和出境簽注等,在鎮街一級就可以辦理。“不會再出現某些節假日大批市民涌到行政服務中心辦理港澳通行證的場景了。”閔樂萍笑著說,“民眾對這些很歡迎。”
“減”與“放”之外,政府職能向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的轉移也在改革者的設計之中。中小企業促進會是在順德經濟與科技促進局的倡導下成立的社會團體,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承接了數項經促局的職能。
如今,在中小企業協會辦公室的宣傳欄里,明確寫著所承接的政府職能,如企業家培養平臺“順商學院”的運作,區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貸款項目的推薦及貸款貼息補助材料的初審等。
“中小企業促進會已經成長為溝通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協會秘書長謝馳告訴記者,“在承接政府職能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政府、企業、協會可以實現共贏。”
順德星能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培能是受益者之一。他在參加“順商學院”的學習之后,很受啟發,改進了公司經營理念,連公司門口的對聯也換成“明理能生財,人才是根本”。另一家參加培訓的企業老總,則改革了企業結構,去年營業額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但是利潤得到了提高。
從“大部制”向“后大部制”進化
在之前的大部制改革中,區教育局、公安局并沒有進行調整,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死角”。在教育局提供的一份行政審批事項清理目錄中,記者看到,在教育局總共59項行政審批事項中,34項被取消、6項下放,局里僅保留19項行政審批權限。
學校管理科科長溫聯洲告訴記者,目前中小學生的休學、復學、轉學的審批權限都已轉移給所在學校。學生不必經過鎮街、學校、教育局一路審批,才能拿到相關證明,“只要學校同意,學生就可以完成相應手續”。
由于陳珊的戶口沒有落在順德,按照現在的規定,將來孩子升高中和考大學,需回原籍參加考試。但陳珊對于辦理相關手續絲毫不擔心——和她受益于商事登記一樣,“辦事容易了”是順德人真實享受到的改革紅利。
龍山中學校長吳導對教育局的“放權”表示歡迎,“這不需要折騰孩子們了”。學校自然也受益,該校初中部的外來工子女占60%,每年都有四五十人因故轉學。教育局將審批權限交給校方,大大減輕了學校的工作量。
不僅如此,學校拿到權限還有課程設置、教師聘任與培訓等。之前,這些都需要經過教育局的審批。
特別是社會參與辦學,教育局完全不予干預。龍山中學擁有自己的學校理事會,由當地的企業家、校友等組成。他們參與學校的重大決策,并為學校提供資金與實踐機會等社會資源。學校的相對自由獨立,也調動了理事會參與學校建設的熱情。
前段時間上海出現的“毒校服”事件,更讓順德人體會到了改革的效能。從去年7月起,順德學生校服不再實行集中招標采購,改由市場化運營,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也不再承擔校服的訂購、發放等工作,“明確政府與社會的責任分擔”。
按照新規,只要遵照校服的款式和標準,廠家可自由生產,家長和學生可以從商店自行購買。甚至曾有家長打電話詢問:“校服能不能自己做?”教育局工作人員的答復是:“當然可以。”
順德民眾開始慢慢嘗到了改革的甜頭。“大部制只是對一個架構進行重組調整,但是對百姓來講沒什么變化的。”有觀察者指出,“而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劃分出了政府和社會的邊界,這才是老百姓實實在在能感受到的。”
針對在大部制之后開展的綜合改革,佛山市委常委、順德區委書記梁維東認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可算是一個亮點。尤其是商事登記制度,讓群眾得到了實惠。
“順德的改革是做出來的,也是逼出來的。”主政改革尖兵地區,梁維東不無感慨地說,“順德今天碰到的問題,其他城市也已經碰到,或者很快會碰到。”(記者宣金學)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