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廣東省德勝社區慈善基金會2017年5月16日在廣東省民政廳注冊,三年時間過去,德勝基金會在順德的社區發展和公益慈善事業上發力,發揚社區基金會的項目資助、資源聯動和行業賦能的功能,推動更多的人和組織參與社區公益的行動中來,努力成為順德社會問題的回應者、慈善資源的聯動者和公益生態的推動者。
在德勝基金會三周年之際,順德城市網推出“和美社區計劃助力順德基層治理”特別策劃,通過深度系列報道,挖掘基金會在資助教育發展、社區照顧、社區營造、行業支持四個領域的公益慈善項目成效,深挖德勝基金會如何發揮慈善資金的撬動作用,聯動社區多元主體和資源共同參與,積極搭建順德本土公益資源與專業支持平臺,助力順德社區發展,共建和美社區、幸福家園。
與大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在中區社區醫院內開展精神疾病康復知識講座。
60多歲的玉姐(化名)早年丈夫離世,一對兒女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在啟創社工長達2年的陪伴下,44歲的大兒子于2018年開始走出家門,接觸社會。如今,玉姐的大兒子已經能實現生活自理,并能與朋友一起出去喝茶,甚至開始關心媽媽了,玉姐覺得晚年生活有了更多的希望。
很多時候,精神疾病的痛苦像藏在海底的冰山,無法看見卻又真實存在。2017年順德區啟創青少年社工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啟創”)關注到了這個特殊、不被理解、不易被關注到的群體,啟動了“家·晴”精神病康復者家屬社區支援計劃,給精神疾病患者帶去了希望,幫助患者家屬迎來了“晴天”。
公益項目遇瓶頸,德勝基金會雪中送炭
該項目在實施一年多后遇到瓶頸期,面臨著人才流失等多重挑戰。“家·晴”計劃資金鏈的中斷讓項目無法繼續,但還有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未康復,還有很多家庭需要幫助。在“家·晴”計劃快要支撐不下去的時候,2019年德勝基金會雪中送炭,全額捐資“家·晴”計劃19萬元。
“沒有德勝基金會就沒有‘家·晴’計劃的延續,目前,該項目服務社區數量增加為7個,專業社工增加為2名,社工們正從不同角度對對象開展服務,讓其自我照顧能力、家庭關系、社交網絡等方面得到改善和提升。”該項目社工羅賽芬介紹道。
據悉,除了幫助患者,“家·晴”還開展“家有能量計劃”和“社區能量計劃”,協助社區內康復者家庭及其他有需要的家庭改善家庭關系,提升家庭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更多的社區扶持。至今,“家·晴”計劃共扶持80戶患有精神疾病的家庭。
順德區啟創青少年社工服務中心總干事廖倩婷說,德勝基金會決定支持這一項目,就是希望消除社會的疏離與冷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了德勝社區慈善基金會的扶持,啟創也擁有了更多的資金積累,在留住人才方面有了更多保障。
啟創建立社區治理服務專委會,進行機構自我提升。
讓每一分錢都能承載更多溫度
廖倩婷介紹:“社工行業因受行業發展前景不明朗、人才供不應求、職業倦怠等因素的影響,人員流動性大,項目難以持續,機構的運作自然會遇到困難。2017年,啟創的可持續發展遇到了困難,德勝基金會的及時幫助,讓啟創贏得了寶貴的困難過渡期。”
德勝基金會的“行業支持”領域就是通過“非限定性資金”專門支持社會組織成長,培育公益行業人才。資金從每個機構最多5萬元,發展到最多可以獲得20萬元的支持。啟創利用“非限定性資金”建立了社區治理服務專委會;聘請專家對機構社區治理服務進行戰略梳理及模式總結指導,并通過聘請專家督導、舉辦專委會的主題研習等方式,使中層員工的專業能力得到了提升。接下來,啟創還將重點加強員工的培訓以及行業的交流,提升機構整體專業水平,同時優化項目,促使機構可持續發展。
德勝基金會理事兼秘書長曾麗表示,啟創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回應了社區真實的需要,凝聚了社區力量,推動了居民關心社區內弱勢群體,為社區治理做出了可貴的努力。目前,德勝基金會的行業支持板塊資助總額達395.34萬元,資助了20個專業服務機構和志愿者組織。讓1240多名公益從業者得到專業支持。
未來德勝基金會將會繼續支持越來越多像啟創一樣有潛力、有溫度的機構,推動公益生態圈良性發展。(雷貞德)
相關報道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