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粵劇是嶺南最大劇種,流行于兩廣的粵語境內。龍江的語言屬“粵海片”方言系,是粵劇廣泛流傳的地區。
明中葉以來,由于經濟的發展,兩龍各姓大族祖嘗資產有了豐厚的積累,在每年神功醮會、觀音誕、觀音開庫期間必然舉辦慶典活動,這些活動,一般都請來紅船戲班演戲。而另一方面,龍江在經濟發展后,文化教育事業興旺發達,社區文化的總體素質和對戲劇的文化品味相對提高,出現了不少有較高文化和藝術修養的粵劇愛好者。
晚清時期,里海成立了“未為優”曲藝社,這是兩龍再早出現的曲藝社。“未為優”曲藝社一直活躍到今天。
唱龍舟——龍江是龍舟之鄉,也是唱“龍舟”的發祥地,龍舟起源于明末清初,它首先在兩龍出現。藝人以“龍舟”的曲名編成有韻律的民歌配上鑼鼓進行演唱,后來演變成粵劇曲藝的一種“曲牌”。
清代開始,每逢節日,都有民間藝人手持用木雕制的小龍舟,挨家逐戶站在門口,先講一番恭維祝頌的話,然后敲響鑼鼓,唱起龍舟。
自梳女——自梳女是經過舉行儀式,把發髻梳起不結婚的婦女。
自梳女源于清代。當時在蠶桑魚塘的高效益經濟收入及兩龍繅絲業發展影響下,不少女子走出家庭,成為專業的繅絲女,而且有了可觀的收入。于是有些婦女認為,結婚為人婦后地位低下,比不上已經習慣的自由生活,所以就有了自梳女的產生。當姑娘決定自梳后,就選擇吉日進行。當日,姑娘穿起新衣,拜祭祖先,接著跪拜父母,然后對著鏡子親手將辮子盤起,梳成髻形,表示終身不嫁。禮畢,鳴炮志慶,有錢人家也設宴款等親友。
就兩龍而言,歷史上的自梳女也相當普遍。
當然,兩龍在漫長的歷史中曾有過70年一屆十分隆重的“火神會”,也有過“降仙童”、“開燈”、“婚慶”、“哭喪”、“禁諱”等等地方習俗,使兩龍的非物質文化內涵深邃,豐富多彩。
(七)美食文化
粵菜是我國著名菜系之一,兩龍屬粵菜系范疇,據史書載:粵菜形成于秦,隨著嶺南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歷史上大批中原人南遷,使中原的飲食文化習俗傳入嶺南,于是粵菜又吸取了中原菜系的精華,鴉片戰爭以后,粵菜又滲進了不少西餐的成分。所以說,粵菜是“集技術于南北,貫通中西”,但也包含著古越人“濫食”的習俗。
在兩龍的菜譜中,兩龍人對食魚是情有獨鐘的。晉代張華的《博物志.五方人民》說:“東南之人食水產……魚、蚌、蛤、螺以為珍品,不覺其腥也”。由此可見,兩龍人食魚,也可見及古人的遺風。龍江地處河網地帶,素以養殖淡水魚著稱,因此人們對食河鮮、食魚特別講究。魚餐美食菜譜超過百款,而魚生是其中的一種家常的食法。
魚生——宜用清水躉養數天的瘦身、餓肚游水的活鯇魚,或以鯪魚、鱸魚,去血去皮取肉切成薄片,備以姜、蔥、蕎頭、洋蔥頭、蘿卜等切成細絲,加花生油、炸成的香料,再加味蘸拌而吃。其味鮮甜爽滑,回味無窮。
清代,龍山沙富有一家叫“成利”的飲食店,制作的魚生做工細膩,選料上乘,而聞名四鄉。
三鯬——“甘竹最好是鰣魚,海目山前味不如。絲網肯教鱗片損,玉盤那得燴香余”。這是清人屈大均贊美兩龍甘竹灘鰣魚的一首詩。詩中不但道出了甘竹不但盛產鰣魚,而且其味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
鰣魚是一種喜歡在咸淡水交匯處棲息和生長的魚類。由于它比其他魚類缺少三種器官,故稱為三鯬。三鯬魚肉質細嫩,其味甘美,是淡水魚中的極品。帝皇時代,長江口出產的三鯬魚,還是朝廷特定的貢品。
三鯬蒸炆皆宜,馳名豉汁蒸三鯬及涼瓜辦三鯬就不知道傾倒古今多少食客。
龍江煎堆——“煎堆”是龍江悠久歷史的美食。其以香、甜、甘、脆等獨特品味而譽滿省港澳。時至今日,省港澳春節期間出售的煎堆,仍然冠以“龍江煎堆”之名。龍江煎堆形似蟠桃,近似圓形,取其“煎堆碌碌、金銀滿屋”以及大團圓之寓意而迎合人們向往美好的心愿。
此外,兩龍在其它美食方面,“甘竹辣椒醬”、“龍山烏醬”也相當馳名。
鄉志與八景——清嘉慶年間,龍山堡編成了《龍山鄉志》。而到道光年間,《龍江鄉志》也編成付梓。兩部鄉志,洋洋灑灑,數十萬言,記述了兩龍悠久歷史。與《佛山鄉志》、《九江儒林鄉志》成為珠江三角洲最早的四套地方文獻志書。
明代開始,龍江已舉辦有評選“八景”活動,以“北山儒隱”、“南畔農忙”、“橫浦漁歌”、“龍穴曉云”、“尖峰樵唱”、“石橋秋月”、“獨崗返照”、“古寺晴嵐”為龍江八景。清代,龍山人紫麓云叟撰有龍山八景詩,其中有“天湖觀海”、“漱玉仙泉”、“金峰玩月”、“仙溪泛棹”、“鰲峰垂釣”、“石灘返照”、“金竹鳴蟬”。而在甘竹,也評出了八景,分別為“灘上魚翁”、“灘下兩拱”、“犀牛斗象”、“乞兒巖窿”、“馬巷雅榕”、“壁上銀燈”、“神仙腳印”、“長春古洞”。
《龍山鄉志》、《龍江鄉志》、八景詩歌都是先輩為我們留下的一份珍貴文化遺產。
忠義儒林鄉——明正統年間,由黃蕭養帶領的起義隊伍圍攻兩龍,當年,兩龍與九江結成聯防,以烽火為號,互為呼應,組織抵抗。黃蕭養失敗后,兩龍及九江被朝廷旌表為“忠義儒林鄉”。故龍江有“忠臣直街”、“儒林大街”的街名稱謂。“忠義儒林鄉”不但體現了兩龍的一段歷史,也折射出兩龍文化與歷史人文精神的厚重。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