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農業科學的發展
(一)養魚、種桑的發祥
兩龍是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的主要發祥地,而歷史上桑基魚塘的成功,為廣府、為嶺南的經濟與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桑基魚塘是種桑、養蠶和養魚三者之間的連環生產體系。是利用桑葉飼蠶,蠶沙(蠶糞)落塘作飼料,塘坭戽上基面作桑肥,做到循環利用的科學和自然生態的農業經營方式。注:(上世紀70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曾派出專家來到珠江三角洲考察,認為桑基魚塘是一種“循環利用的科學和自然生態農業經營方式”。)
據歷史記載,珠江三角洲早在二千年前的兩漢期間,就已有種桑、飼蠶和絲織生產記錄。唐代,種桑育蠶生產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據北魏《水經注》記述,當時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已出現了“高則桑土、下則沃衍”,“田稻再熟、桑蠶五收”的情景了。
不過當時桑地面積估計不會很大,也較為分散。
然而,隨著嶺南對外貿易的發展,廣州市舶司的設立,外國及各地商人都相繼來廣州貿易,販運絹絲,使蠶桑業的生產逐步得到發展。
從兩龍的地理發育看來,養魚可能比種桑更早,因為這里在漢代前已形成了不少沼澤,于是圍海筑塘,“堵河筑堰養魚”有可能在這個時期出現。直至近代,我們從一些魚塘的塘底中還發現過有粗大的樹干,當地群眾稱為“沉柴”,也在魚塘中發現過海船殘骸,這都說明這里過去是由沼澤或河海筑堰而成的魚塘。在當時,由于地勢低洼,水患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先民在生產實踐中,因地制宜地把低洼的土地挖深為塘,將泥土復于四周為基,這種“鑿池蓄魚”的農田建設,既可收到地盡其利,又可收到降底地下水位,有利于生產的目的。
由此看來,兩龍種桑養魚的出現,應在宋代之前,而宋代則是兩龍桑基魚塘進入穩步發展階段。
北宋徽宗年間,修筑成規模宏大的“桑園圍”。雖然文獻沒有詳述圍內桑地的生產情況,但既以“桑園”作為命名看來,在未筑堤圍前,甘竹、兩龍等地應占有一定比例的桑地。接著從南宋迄明的200年間,兩龍又經歷了中原人口南遷,隨著人口繁衍,勞動力增加,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加快了基塘與水利的建設。
據明萬歷《廣東通志》載:“永樂四年…..龍江、龍山兩堡土蠶絲稅銀每擔六錢,當納銀二十五兩”。這就說明,這個時期兩龍生產的土絲已成為朝廷賦稅的基本稅源,如果按照數字伸算,當時兩龍每年生產蠶絲約有5000多斤。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珠江三角洲爆發了黃蕭養起義,當起義隊伍圍攻龍江時,龍江人“遂于東海口借木樁以為阻,次將南畔、新開、石龜等涌口填塞,積水作城一道;又于沿村魚塘疏通作水城二道,以作防守”。(《龍江鄉志》)從這段文字記載看來,說明當時龍江沿村已是魚塘毗連分布,稍作疏通,便可連成一片。
當然,其時兩龍的耕地面積遠未有今天廣袤,因為大量的沙、海、塱、塹等洼地還未得到開發,除了有一定比例的稻田之外,其余也并不盡是桑基魚塘。我們從兩龍過去的一些耕地曾有過三稔基、荔枝基、龍眼基、九株龍眼樹等稱謂看來,說明當年兩龍應有過果基魚塘的生產布局。其實,在明代,龍江人仍把舊蒜頭、大薯列為特產。諺云:“龍江三件寶,蒜頭、大薯、禾桿草”。的確,明代南畔一帶(又稱沙田),不少人是以種植大蒜為業的,隔海在明末時則以種植大薯馳名。
(二)桑基魚塘的全面推進
兩龍桑基魚塘連環生產體系的全面推進,是在明中葉開始,其中分為兩個歷史階段。
明中葉以來,遠在歐洲的葡萄牙人航海技術發展很快,他們不遠萬里,以航船來到南中國,并乘機“租”占了澳門,由此開通了往里斯本等歐洲各國新的“海上絲綢之路”,把華南地區的蠶絲,糧食、茶葉、陶瓷等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隨著蠶絲的需求大增,絲綢價格出現飚升,于是,桑基魚塘的經營產生了豐厚利源。對當時種桑育蠶所取得的經濟效益,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算過這樣的一筆經濟賬;“桑時一月一摘,摘而復生,月可得葉五百斤,蠶吃之得絲四斤,家有十畝之地,以桑以蠶,既可充十口之食矣”。利益趨之,珠江三角洲由此掀起了一輪棄果種桑、廢稻樹桑的熱潮。而在這一熱潮中,順德的兩龍、甘竹以及南海的九江行動最快,把原有的果基、菜基改植桑樹,使原來的果基魚塘、菜基魚塘變成了桑基魚塘。到了明未,桑園圍內的兩龍、甘竹、九江等地的桑基魚塘有了大幅度增長,而且連成一氣,蔚為大觀。
對此,清代的《雷塘庵主弟子記》有如下的一段記述;“…..順德縣界之桑園圍地方周回百余里,居民數十萬,田地一千余頃,種植桑樹以飼春蠶,誠粵東農桑之沃壤也”。
清初,隨著社會與政治的基本穩定,社會經濟有所恢復,農業生產也得到復蘇。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封閉了福建漳州、浙江淀海和江蘇云臺山等港口,廣州便成為了全國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外國及國內商人集中廣州從事貿易,競購生絲和絲織品,使珠江三角洲的絲價又一度揚升。絲價的揚升,為珠江三角洲蠶桑經營又帶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在利益的驅動下,再次掀起種桑育蠶的新高潮。
當時,兩龍的果基、菜基早已改為桑基了。不過,在這機遇中兩龍卻出現了一場“棄田種桑”、“棄田筑塘”的大行動,人們除了把田地改為桑地,還把低洼的田地深挖成魚塘。本來,兩龍就有過把洼地深挖成塘的傳統,而在清代,兩龍人卻果斷、徹底地把所有田地也挖為魚塘。據嘉慶年間的《龍山鄉志》說,龍山過去是“鄉田倍于塘,近以田入歉薄,皆棄田筑塘,故村田不及百頃”。這樣,又經過數十年不斷的“棄田筑塘”改造,到了道光年間,原有的百頃田地也不復存在,龍山已出現“民舍外皆塘”。(《龍山鄉志》)而龍江也從“舊原有田,今皆變為基塘”, 而“鄉無耕稼”了。(《龍江鄉志》)
就是說,以種桑、育蠶、養魚相結合這一自然生態有機結合的經營方式,在兩龍已經全面實現。
對當年兩龍的桑基魚塘生產情況,晚清詩人張琳在其一闕《龍江竹枝詞》中有過生動的描述;“剝繭茅寮在水邊,柔桑墻外綠含煙,魚蠶畢竟收成好,十畝基塘勝種田”。
在這一歷史性變革中,順德除了兩龍、甘竹,還有沙滘、勒流、杏壇、均安、桂州等鄉、堡也積極參與了棄田種桑行動,使順德桑基魚塘經濟作物地區有了大幅度的擴展,成為國內三大蠶絲產地之一。鴉片戰爭后,蠶絲的應用更為廣泛,價格再創出了歷史新高。蠶桑經營已“十倍禾稼”,并出現了“一船蠶絲去,一船白銀返”,(清.咸豐《順德縣志》)的歷史繁榮。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