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谷雛自小師事高劍父習畫,是嶺南畫派的承傳者,他以后一直客居上海、香港等地。他的畫在近代中國畫壇上也有一定成就。
薛子江與蔡俊三都是近代著名的攝影名家,畢生從事攝影以及攝影藝術研究工作,除了推進和發展攝影藝術之外,在他們的鏡頭下,留下不知多少歷史珍貴時刻,他們的作品至今不少還保留在國家、省、市的檔案館、博物館之中。
順德是文化之鄉、粵劇之鄉。據《龍江鄉志》記述,早在明代,龍江已有粵劇演出了。在粵劇的發展中,能推進粵劇改革、促進粵劇發展,而且能自編自演,兼能工丑、武、旦、凈、末諸行當于一體者就只有薛覺先一人。薛覺先出生于龍江,7歲隨父赴港,16歲從藝,經過刻苦努力,不但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并以精湛的演技,優美的唱腔博得世人及粵劇界的一片贊譽。他對粵劇表演的程式、功架、唱腔、腿式、服飾到燈光都作出了大膽的探索和改革,因而創出了薛派藝術,被譽為粵劇泰斗、一代宗師。解放后,他從香港返回廣州,積極參加新中國文化事業的建設,最后殉職在舞臺上。
尹自重出生于龍江,成長于香港,活動于省、港及上海等地。他自幼學藝,擅長小提琴演奏,自少與薛覺先結為好友,曾經是覺先聲劇團首席音樂員,他一生中還創作了多闋廣東音樂,被譽為樂壇的“四大天王”之一。尹自重于上世紀80年代病逝于海外。
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大概活躍于民初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三兄弟均以畫藝飲譽中外,并稱“藝壇三杰”。鼎銘善于作巨幅壁畫,編著有《三民主義藝術論》,又銘、中銘都參加過北伐戰爭,他們以畫動物見長,建國前寄寓臺灣。
陳荊鴻少承庭訓,熟習經典,好書畫,尤擅章草,曾任廣州《越華報》社長,后赴香港,任《循環日報》總編,1987年以書藝蒙受英女王授勛。
康莊出生于民初,少年時在香港求學,30年代從事版畫創作,建國后任江西師大美術系主任、教授,江西省美協主席、“八大山人研究會”會長,是國內著名的版畫家、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
黃秋耘出生于1918年,青年時負笈北平,同時參加革命,建國后任中國作協文藝部主任,廣東省作協副主席,他擅長散文創作,是國內知名的散文學家。
蔡迪支是現代著名版畫家、國畫家,自幼隨叔父學畫。青年時轉攻版畫。他上世紀30年代末走難桂林,受職藝校。作品《桂林大疏散》為經典之作,并收入國家美術館。建國后任廣東省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廣東畫院書記,副院長。
此外,歷史上的兩龍人,還創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出版有詩集、文集,還有《龍山鄉志》與《龍江鄉志》兩套志典,其中不少書畫作品已由國外內一些大專院校、博物館、圖書館收藏。這些作品,無疑是嶺南文化的一朵奇葩,對研究嶺南、廣府文化,研究明清時期嶺南文學藝術的成就、藝術風格都有深遠的意義。
(三)教育科技精英人物
在近代和現代史中,兩龍還擁現了像溫子紹、蔡最白、張兆駟、張翰英、薛則民等在教育、數學、科技領域中極有建樹的代表人物。
溫子紹自幼鉆研西方機械技術,晚清同治年間出任兩廣軍工機器局總辦,他不但開嶺南近代培訓產業工人技術風氣之先河,還精于設計制造,成功地研制出中國第一艘軍用艦船,成為中國現代軍工業生產的開拓者。
蔡最白出生于清末年間,年青時在廣州學海堂求學,專研天文歷法,對天體、天文有深刻研究。后在廣州創立“真步堂”歷法編算中心,以120度檢算出“七政”、“四余”黃道行度天體數據,其結果與現代天文臺計算結果基本相同。并有《弧國圖算》、《各省立命表》等書行世。
張兆駟出生于上世紀初,畢業于廣東高師,參與過籌辦廣州“知用中學”,從事教育數十年,還參與了中國中學數學教科書編纂工作,被譽為廣東數學“四大天王”之一。
張翰英為兆駟長子,50年代初華工畢業,后調中國科學院工作,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副總設計師,他主持了人造衛星、火箭的規劃,設計和發射的技術工作,是我國第一代衛星、火箭的無線電遙測、程序控制,及快速自動撿測技術的開拓者。
薛則民是著名實業家薛廣森的次子,早年留美,回國后任協同和機器廠工程師,主持了國產柴油機的研制工作,在同行中有“天王”之譽。建國后任廣州市機電局總工程師、廣州重工業局總工程師等職,曾當選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市政協常委。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