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理環境與歷史淵源
(一)地理環境
龍江位于順德西陲,珠江三角洲腹地。
珠江三角洲原是海島羅列的溺谷海灣由泥沙沖積而成的水鄉平原。清咸豐《順德縣志》說:“昔者五嶺以南皆大海耳,漸為洲島,漸為鄉井,民亦藩然?!鳖H能科學地概括了順德乃至珠江三角洲形成的基本過程。
上世紀70年代前,在龍江錦屏山麓、龍山排沙云關都發現過一些海蝕平臺,當地群眾稱這些巖石中的穴洞為竹篙窿,其實是沿海孤島巖石長期受海浪沖擊而成的海蝕穴洞。地質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一萬年前,珠江海門的濱線還在今天的三水思賢滘之間,那時南海的咸潮可直抵羚羊峽和北江的飛來峽口。但隨著珠江泥沙的沖積,珠江三角洲的沼澤、平原漸為形成,海洋的濱線也不斷向東南推進。
2006年考古工作者在高明古椰村發現了一處距今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在出土的大量文化遺存中,其中有一些紅樹根莖纖維,由此推斷,在4000多年前,珠江三角洲的海濱線已推進至高明的古椰一帶。
2008年,龍江在開展文物普查中,在左灘村麻祖崗發現了一處文化遺址,經初步挖掘出土了不少細石器、夾沙繩紋陶器、夔紋陶器、陶制網墜等文化標本,經專家鑒定為3500年前新石器末期的文化遺存。這就說明,在3500多年前的商代早期,珠江三角洲的濱線又推到了甘竹灘一線,這里已存在一個以漁獵和采集經濟為主的原始部落,他們繁衍生息,開創歷史文明。
?。ǘY源悠遠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粵地初開,始建郡縣。也隨著廣西興安靈渠的開鑿,溝通了長江與珠江流域的航運,為珠江三角洲融入了中原文化、融入了中原農耕文明,特別是“金鐵田器”的南傳,加快了珠江三角洲農業的開發。
從漢代開始,隨著地貌的發育和農業生產的開發和獨特的水運條件,對龍江的文化和思想領域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具有道教色彩的紫云閣,已“見名于漢晉年間”。(《龍江鄉志》)唐代,耕地激積的范圍又進一步擴大,當時龍江人口、文化、交通和社會都有了新的發展。龍山的大崗墟,已出現了“四方商賈云集”(《龍山鄉志》)的商業繁榮。龍江又于“開元年間建國明寺”。(《龍江鄉志》)此外,從唐初開始,就有中原人士入籍龍江的記錄?!洱埥l志》載:“區愷,上思田州宣撫元帥,因避武后亂遷龍江”?!瓣惥?,字常卿,原籍江西太和,任廣東提刑副使,后遷居龍江”。“薛啟,字繼禹,唐末為廣州博士,后遷龍江居住”。
由于士人的不斷遷入,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龍江于唐代就出現有功名人物和出仕為官的人物?!洱埥l志》載:“區信,開元年間任江西湖東道按察采訪處置使”。區信同時又是“龍江得進士功名和出仕為官之始者”。(《龍江區氏族譜序》)
依此可見,唐代開始,隨著陸地不斷發育,農業生產與航運條件的不斷改善,出現了中原思想文化與士人南移,儒、道、釋等各種不同價值取向的思潮已影響到兩龍,使龍江的思想文化發展進入了觀念形態的層面。
?。ㄈ嫔q月
從唐代開始,隨著社會的相對穩定,加上李唐政權又在嶺南推行了租庸相配套的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民對土地開發的積極性。但是,當時珠江三角洲尚未發育完成,人們除了在山邊開墾辟垌田之外,也只能在沼澤的高地上種植潮田。潮田是靠潮水上漲灌溉,但在每年雨季后,珠江發生洪水,往往淹沒農作物。正如《龍山鄉志》說,當時居民為避“潦水歲為患,民依高阜而居”??梢姾樗畬Τ碧锔鞯耐{嚴重。為了保產,當時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在耕地的邊緣用泥土修筑成一些分散、矮小的土堤,稱私基,使潮田無惡歲,以達到保產目的。
宋代是珠江三角洲沖積更趨成熟時期,到處浮露出大片大片的坦地。這些坦地都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加上珠江三角洲優秀的自然氣候環境,更顯示出對發展農業經濟的巨大潛力。另一方面,在宋代之前,北方連年混戰,使中原的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而珠江三角洲遠離中原,獲得長期的和平穩定,在戰火蹂躪和戰亂壓迫下,中原出現了大批農耕男女向南遷徙,紛紛到珠江三角洲落戶。人口的南移,為珠江三角洲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
人口的急速發展使原有的高地不足耕墾,需要開墾更大的耕作面積去增加糧食生產,但大片低洼的土地長期受洪水淹浸,收成不但不可靠,而且對居民的生命財產也受到嚴重威脅。
在宋代,也隨著珠江泥沙的沖積,珠江水系的水文發生了變化,在甘竹灘西北上游一帶,洪潦一至,災害出現?!渡@圍志》說:“鼎安一帶,每遇潦漲,(出現)懷山蕩蕩,萬頃無垠”的情景。
宋太平興國七年后的10多年間,珠江流域連年暴雨,使珠江下游多次出現洪水浸淹耕地的狀況,大災過后,人們痛定思痛,一呼百諾,組織起來,修筑堤圍。從北宋崇寧年間(1102年)開始,龍山、龍江、甘竹人在當時廣南路安撫使張朝棟的主持下,與官山、九江、河清、海舟、太平、簡村、沙頭等地群眾團結一致,修筑成當時珠江三角洲規模最大的桑園圍。桑園圍“上自豐滘、下至狐貍、以迄甘竹、東繞龍江,下至三水,周數十里”。(《桑園圍志》)全長14700丈,保護圍內面積221平方公里。
桑園圍的修筑,不但實現保產目的,而且使大量灘涂、坦地的自然條件得到改善,大量增加了可耕地,為以后明、清兩龍的農業發展奠下了良好基礎。
然而,進入明、清以后,隨著珠江水系的水文變化,兩龍人對堤圍建設、對農田改造一直未有停止過。明代,兩龍先后建成了雞公圍、東洲圍、河澎圍、北輔圍、大成圍、大洲圍。而在清代,由于水患更趨嚴重,兩龍人的水利建設更為繁重,除了對明代建成的堤圍進行加高加寬強化改造之外,還先后筑成了里海圍、龍山土圍、同慶圍、利生圍、保康圍、合安圍、東園圍、合德圍、樂豐圍、定安圍,還將北輔圍進行改造,與鳳塘、河澎兩圍南北相接。自宋以來,龍山、龍江、甘竹三地共新建有堤圍1萬5千多丈,連同舊堤改造,大概完成近1000萬土方工程!
1000多年來,兩龍先民胼手胝足,櫛風沐雨,在極其艱辛的條件下,克服了種種困難和險阻,建設自己的家園,他們艱苦創業,與海爭地,利用自然,向大自然索取財富,把滄海變成良田。正是這種大無畏的艱苦創業精神,吃苦耐勞的優秀品格,譜寫了兩龍壯麗的史詩,奠下了文化植根的經濟基礎,使兩龍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得以持久延續。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