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主持:鄧云
(順德城市網主編助理)
因為愛!所以表達……
這是“聊順德”之所以誕生的最原始的初衷。
這是一個聊場,只要你愿意,這里可以聽到你想表達的聲音;
這更是一個情場,因為對這座城市的情懷,我們關注并思考著這座城市的一枝一葉;
這就是順德城市網為您奉上 “聊順德”的初衷,不掩真性情,且有智慧閃現。
當然,作為一場紀實性的聊天實錄,僅緣于現場碰撞的火花和即時的反應與表達,這樣的談話難免有不到位、不全面之處,但我們的態度卻是認真且投入的。
好了,閑言少述,我們開聊吧!

陳志斌
順德區決咨委委員、大良西山小學校長
馬曼寧
順德圖書館原館長
佘永亮
廣東亮科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順德青年企業家協會會長、順德區容桂街道青少年成長促進會會長
劉嬌蓉
網友嘉賓
-
陳志斌
我們要寬容那些不讀書的,也要引領更多人去讀書,為自己的學習,為自己的工作,更是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了自己的幸福,完全從讀書充實豐富自己的人生。
讀一本書,100個人讀就會有100種的感悟,讀書的人都會有一定的取向性,允許他那種取向性,看一本書能夠百花齊放,能夠撞擊不同的思想,這才是讀書的意義。
-
馬曼寧
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像以前追求低信息含量的讀物,那我們是在倒退。每個人根據個人的需求而閱讀,需要信息找信息,需要娛樂找娛樂,需要找專業的找專業的,這樣才能按需閱讀。
讀書和賺錢一樣,賺錢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讀書為了豐富自己的精神,錢可以花完,精神是永存的,不可能對每個人強求,自己意識到自己必須去讀書。
-
佘永亮
書真是一個好東西,古人這么說,茶能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翻起一本書,紙透出來的香味,有特殊的韻味。我有幾年狀態比較好的時間,堅持經常看書,
那時候可能一個月看一本兩本書。
開卷有益,人的一生都是伴隨著學習的過程,處處留心皆學問。
-
劉嬌蓉
讀書不單單獲取信息,還是耳目和靈魂交流,如果是獲取信息,我知道就行,這是不能代表我心靈的東西,但是閱讀是可以的,查信息不等于閱讀,它只是看。
不要看小自己的力量 ,你如果覺得好去做,
影響了幾個人,那這幾個人又去影響了幾個人,那就是一代代的,從學校、孩子、家庭開始,帶動起一大片,每個人都會成家立業,母親、父親的素質高,老師的素質高,社會素質就高了。

-
根據調查結果,談談順德閱讀的印象
主持人: 我們在論壇進行一個問卷調查,《你每個月讀書的數量會是多少(不包括雜志)》,選項從一本到十本以上遞增,結果發現,選項為一本的超過60%,選項為十本的為零,更有網友跟帖實話實說,一個月連一本書都看不到。你們怎么看待這個調查數據?
馬曼寧:覺得很正常,如果每個月堅持讀一本書很不容易了,而且超過60%的受訪網友都能做到。從圖書館總的進館人數和借閱人次來看,這幾年閱讀量還是有提升的。圖書館進館人次去年超過100萬,那是一個中等城市的水平。2010年我去圖書館的時候,進館人次是70多萬,去年超過105萬,還有一個是出版物的發行量,2010年,全國的出版物是23.9萬,去年超過33萬,這是市場有需求,它才會有這么多。
佘永亮:調查的數據如果準確,那我覺得是很慶幸。作為我本人,也很需要檢討,近些年,人相對浮躁,靜下心來看書的時間特別少,床頭擺著幾本書,都是晚上睡不著偶爾翻一翻,幾乎沒有從頭到尾看完一本書。我是很如實的反映個人情況。
劉嬌蓉:因為我是學校的老師,在學校也是管理圖書的,所以我身邊的人讀書量很大,我也贊同馬館長剛剛所說的。其實社會上在說中國人不讀書,其實以我這么多年買書經驗來講,我感覺現在的出版業很繁榮,他們那么繁榮肯定是需求更大了,人們更容易獲得這些書,但是這樣的聲音沒有發出來。如果我們今天能發出,其實很多人在讀書,而不僅僅說中國人不讀書。這次義務教育迎國檢,上級撥了15萬給學校,我們就去新華書店買書,新書一上架,學生整天都很興奮。如果算我們的借閱量,可能比順德圖書館還大,一天一個年級開放100多個學生,每個學生可以借三本,但老是問可否多借。如果是兒童讀物,一個中午他們就能看完一本書,這些孩子,一個星期借一次,三本左右能看完,下星期又輪到他了。孩子的閱讀量是很大的。個人感覺這組調查數據不準確,不全面。
陳志斌:這個調查的數據還是比較客觀的,讀書的人越來越少,當然在學校,傳道授業,本身要接觸書本,不得不讀書。
-
如何定義閱讀?
——現代信息社會,閱讀的概念是寬泛的主持人:從剛剛大家所談的發現,其實順德人讀書的意愿還是存在的,但是在現代的信息化社會,閱讀的載體和渠道增多,應該如何更準確地定義閱讀?
馬曼寧:所謂的閱讀僅僅是紙質的讀書,還是所有有信息進了腦袋都是閱讀?到了現代這個時候,閱讀的概念應該擴大。網上看的電子圖書,視頻,電視看的紀錄片,紀實片,那是不是讀呢?載體多了,形式多樣化,倒是因為有了這種多媒體,多樣化的載體,導致紙質閱讀人數減少,但實際上掌握信息的量在增長。你看微信,里面有很多信息,你看電視,上網,都有很多信息,包括現在的出版物,主要目的不在傳輸精神,而是在傳播知識,也是在變,所以這個社會已經在變了,不能像以前那樣,讀精神讀寂寞,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信息,包括少兒繪本,也是以信息引領兒童學習,引領兒童吸收。有一句話叫“開卷有益”,我們倒過來,凡是腦子進了一個有益的東西,那就是閱讀,我覺得這樣定義閱讀比較好一些,無論你通過什么途徑,今天你的腦子吸收了有益的信息,那就是閱讀了。
陳志斌:這個觀點我贊同。
閱讀概念的界定,不是界定紙質或電子的問題。我們往往把閱讀理解為紙質媒體文字性的什么東西,實際上,我們還否認了一種東西,閱讀更寬泛的東西,閱讀一切。閱讀我們的人生,閱讀我們的經歷,在和一個陌生人溝通交流的過程,那也是一種閱讀,那種閱讀會成為一種閱歷的,那種閱讀才是最有價值的。我們說一心只讀圣賢書,親戚朋友來了不抬頭倒杯茶,我是最不贊同這種閱讀,那是只為閱讀而閱讀,沒有把閱讀當成人生的一種閱讀,如果能轉換過來,這個人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很多,所以不要總是說拿本書就是在閱讀,實際上我在了解一個人的過程,不能說我在讀一個人嗎?我覺得這也是一個讀的過程。
-
碎片化閱讀影響閱讀效果?
——需求不同方式不一,效果取決于個人主持人:現在確實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人可以上網,看微信,在網絡上看一下,手機上翻一下,但是碎片化閱讀,反而對這個東西沒有很深或完整的體系認識,似是而非,這是否會影響閱讀的效果?
馬曼寧:讀書,不同的人讀,讀出來的感覺不一樣,有些人讀出了欲望,有些人讀出了進取,有些人讀出了衰弱等,同一本書不同的經歷的人讀,讀出來的感覺不一樣,得出的領悟也不一樣。同樣的,讀一本書,有人系統地讀,有人碎片化地讀,得到的效果可能不一樣,但是也不會說你系統地讀就得了很多好處,我碎片化讀我得的好處就少。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畢竟人的悟性不一樣,有時候讀書真的不是通本讀的,翻翻目錄,我需要看哪一部分,不能說這就不是閱讀啊。花一個月讀《家》《春》《秋》,不如花一個月讀一千本里面的精華,關鍵掌握里面的東西。還有一些傳統上的東西,我們要傳承的,必須背的,那是另外一個層次,不在閱讀范圍以內,不要太絕對。
陳志斌:讀一本書,100個人讀就會有100種的感悟,但讀書的人都會有一定的取向性,允許他那種取向性,你不能說讀了這本書還這么糊涂?世界上不知道誰比誰更糊涂,沒辦法的,不能統一思想,中國往往會強調更統一,更傾向,實際上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而已,看一本書能夠百花齊放,能夠撞擊不同的思想,這才是讀書的意義。
馬曼寧: 人的需求多樣化,書的品種多樣化,以及閱讀方式的多樣化,以多樣化的概念定義就沒錯。
主持人: 這種多樣化會不會給真正的閱讀帶來一種沖擊?
馬曼寧: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沒有影響,我需要的就會找來看,看了就知道,反正我看什么都是開卷有益。
其實閱讀有兩面性,對于書來說,必須要分類,有一些書要來背的,像李白的,要背的,有些書要細讀的,有名的散文《荷塘月色》、《背影》,有些書,就個人而言,我已經學會了一些東西,拿本小說,給我半天時間,回頭我給你說,有什么精彩的信息,有什么大致的情節,這就是個性的問題,有的人是一個字一個字讀。我曾經讀書最多的時候,上世紀80年代初,一個月借的書超過50本,那些圖書管理員問我,你怎么看書的?我說一天不止一本,他就抽了一本問我,這本書說什么,我就告訴他。我是翻看,因為有些書沒必要一個字一個字讀,有些是要一個字一個字背的,有些是要慢慢領悟的,有些看著這些字,頭腦里有影像出來的。所以,書有分別,讀書有分別,每個讀書的人也有分別,不能一概而論。人的需求多樣化,書的品種多樣化,以及閱讀的方式多樣化,以多樣化的概念定義就沒錯。
-
為什么要閱讀?
——茶能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主持人:剛剛談的都是目前順德的閱讀現象,以及閱讀方式的多樣化,事實上,無論是細細品讀一本書還是僅僅獲取信息,閱讀真正的意義在于什么?
佘永亮:書真是一個好東西,古人這么說,茶能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翻起一本書,紙透出來的香味,有特殊的韻味。我有幾年狀態比較好的時間,堅持經常看書,那時候可能一個月看一本兩本書。
劉嬌蓉: 閱讀一生都在進行,但分階段。回顧我自己,小時候我讀小說故事,我現在不愛讀了,但是我還在閱讀,那時候必須閱讀很多東西,因為不能行萬里路,只能通過閱讀去積累。到了大學讀和自己專業有關的,出來工作,讀和工作有關的東西,比如教學方面的,等我有了孩子,讀了很多孩子教育的書籍,等我想修身養性的時候,我又看了很多古典詩詞。閱讀是分階段的,為工作,生了孩子,我感覺沒有了自我,但我的閱讀保證有我自己。我躲在廁所里,讀一些我自己愛讀的書,我感覺到,在那個時空里,我是有我自己的,閱讀是找到自我獨立的存在。到我人生另外階段的時候,我又遇到了另外一些書,外國的潛能說,外國人去觀察人自身的潛能,這種書讓處于上升期的我,不能倦怠,這些書喚起了我,讓自己變得更好。閱讀幫助了我,閱讀的主題一直在變,隨著人的需要,讀書不單單獲取信息,還是交流,耳目和靈魂交流,如果是獲取信息,上網查一下信息我就馬上就下了,我知道就行,這是不能代表我心靈的東西,但是閱讀是可以的,查信息不等于閱讀,它只是看。
如果他的生活、工作不需要談閱讀,他就不閱讀,反過來,他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他閱讀,會促進他的閱讀。我一個企業家朋友,家里設置了專門的書房,擺滿了書,老公負責管理,建設企業文化,他要閱讀才能把企業帶到更高的地方發展,他的老婆說沒有時間閱讀,就和我們說,你們讀到好的書,把精華講給我聽,她也知道閱讀能提升自己。
陳志斌:我們要寬容那些不讀書,也要引領更多人去讀書,為自己的學習,為自己的工作,更是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了自己的幸福,完全從讀書充實豐富自己的人生。
結合我的工作談讀書,我的員工老師都做著很繁雜的工作,免不了有牢騷,困惑,也可能煩躁起來。我作為一個校長,曾經推薦過《不抱怨的世界》,很想告訴老師,很多事情,比如希望老師工資更高,希望老師不要這么苦,這么累,我們要體諒他們的愿望是對的,但我們的社會進程沒有達到這個階段,或者現實生活中沒有滿足老師欲望的時候,如果我們太多的憤怒,太多不滿,太多積怨,對自己的身心不好,也做不好教師這個工作。看一本書讓他們思考,老師都是讀書的人,都會懂得里面的文字,那本書告訴大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個世界,不要把整個世界看成是被扭曲抱怨的世界,而是反過來告訴他們一個道理,我們要學會和而不同。通過閱讀,自己在幫自己,脫離心靈困境和困惑,對現實的一種不滿,任何行業,自己都會對自己的行業不滿,跳出另外一個世界看,看了那本書明白了,為什么別人老是看了以后有感觸呢?我做老師,有時候也有幸運的一部分,我要面對的是生動活潑的孩子。幸福在比較,幸福實際上沒有絕對,沒有永恒的幸福的,你說誰比誰幸福,沒有,只是心里感覺知足了,對現實滿足感,其實那就是一種幸福,那本書透露我對我的員工,走出一種職場的困惑,看了那本書以后,有更多的包容,很多東西想一步到位嗎?沒辦法改變世界的時候,我們要改變自己的心情,有時候讀到好書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
閱讀質量提高了嗎?
——越來越多順德人強調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主持人:進圖書館的人多了,閱讀人次增加了,出版行業也越來越繁榮,這是否就能意味著閱讀質量提高?
馬曼寧:讀質量要體現的話,那就是整體公民素質的提高。
劉嬌蓉: 逐漸會提高。
陳志斌:正在提高的路上。
主持人:你們對順德閱讀質量的提高,信心還是有的,對吧?
陳志斌:有。
主持人:你們的信心來自哪里?
陳志斌:我偶爾拜訪上市公司的一些老總、房產商,我很驚異的是,房子很漂亮,書柜很漂亮,書柜的書也很多,我還會研究他們會不會去讀這些書,讀書的企業家現在應該說越來越多,會讀書的企業家也越來越多。有個企業家和我聊的時候,很多領域都很專業,讓我很吃驚。在我眼里,企業家趨利,但是在順德,讀書的企業家越來越多,基于這一點,對順德的讀書氛圍,抱有很大信心。上世紀90年代初,順德是文化沙漠,很多人都不愛讀書,但現在包括本地人,新順德人,都在想讀書改變命運,難道說你不讀書去做摩托車工,賣豬肉?以前摩托車公掙的錢比我們老師還多,但是十年后他還是做摩托車工。本地順德人越來越強調知識文化的重要性,都不斷鼓勵孩子讀書。所以,不擔心。
佘永亮:我覺得社會是發展的,經歷痛苦后,傷口慢慢愈合,現在的確,稍微悲觀一些。生意人,政界官員,偶爾會在充滿誘惑的世界里迷失自己,這些人讀書少嗎?讀壞書!趨利的社會,心魔影響了判斷,沒有通過正當手段獲得應當的東西。但是始終會好轉的,我相信世界還是往這樣的路徑走。同樣的,在這一點上,媒體發揮著巨大作用,用無形的手影響社會發展,媒體可以做更多事情。
陳志斌:我想強調,寬容和引領不怎么讀書的人。為什么寬容他們?第一,他們為什么不讀書,時間的問題,生活節奏加快,第二獲取信息途徑更多了,更寬泛了,更廣泛了,往往在強調讀書,紙質媒介的時候,否定一個電子的,這個沒必要,完全可以相輔相成。網絡不是洪水猛獸,在網絡看和拿一本書看性質是一樣的,只是呈現的方式不一樣。不要拿一本書蹲在那里,來了親戚朋友都不出聲,還在那里看書,這種不要,我們是活生生的人。手機很多微信,微信是一種快餐文化,很快地選取到自己最有需要的信息,很簡單,《家》《春》《秋》,巴金的三部曲,看完獲取的信息有多大,我們花去的時間成本又多大呢?現在書的價值含量,我在教育領域感覺到,天下書獨立思考的精神少了,很多書大概的內容是雷同的,我喜歡玩攝影,看攝影的書,基本是你抄一點我抄一點,真的有新意嗎?在中國出版領域里都很少。另外,引領不想讀書的人,激發想讀書的欲望。為什么呢?我給一個理由,你看順德人讀書少,但是大家想想美國,想想哈佛大學,別人那里已經是信息高速公路了,獲取信息的渠道比我們多得多,但是不要忘了,哈佛大學的圖書館是24小時開放的,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人來人往,為什么?別人是資本主義國家,能夠是那種場景,再看看我們的圖書館,人很少。
-
怎樣提高閱讀氛圍?
——心靜下來,相信自己的力量主持人:我們的硬件設備越來越完善,但是從網友反映的情況,以及自身的感受來看,順德的閱讀氛圍還有待提升,從個人、家庭、企業等方面,你們認為還有哪些方面可以改善的?
劉嬌蓉:義務教育迎國檢,“逼”著幾十間學校與讀書掛鉤,每個學生要閱讀多少本書,不是任務,是一種政府的行為,正在提升改善閱讀的質量。隨著我們這代人當了父母,我們水平比前一代父母高,是不是?這樣受教育高的人更多地成為了中層,就是說為人父母,那不就意味著整個社會都在逐漸向好嗎?
如果沒有的,那些人進了學校,學校的條件好了,彌補了家庭的缺陷,整個社會慢慢就好了,或者說我們的產業轉型需要更好的文化修養,刺激閱讀,逐步好轉。雖然看到不好,但有些行為,有點點滴滴的努力積攢,不要看小一個人的力量。我當家長,一年級新生入學的時候,我作為我孩子班的家長,在那里滔滔不絕地講,我說我愿意來你們班講故事,,影響很多人,因為我很積極,聽完以后,很多人要求到班上來講故事。凡是重視閱讀的家庭,孩子的成才率是很高的,幾代人都很重視家庭,代代相傳,犯罪率低,傳達給孩子的家長聽,也贊同孩子從學校里借回來的書好好讀,而不是說做完作業沒有,而是說你有沒有看書啊?你能做到這樣你就做,我能做到這樣我就做,就像你們這期討論的話題,城市網已經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為這個社會,為閱讀,付出自己的努力,放到網站上去,不要看小自己的力量就行,代代相傳,積攢力量,不要說得出什么結論,你如果覺得好去做,影響了幾個人,那這幾個人又去影響了幾個人,那不就是一代代的,從學校、孩子、家庭開始,帶動起一大片,每個人都會成家立業嘛,社會素質就高了,母親、父親的素質高,老師的素質高,那就有讀者了。
陳志斌:讀書不用我們擔心,當一個社會慢慢靜下來的時候,靜心讀書的人會越來越多。擺開每天的報紙,頭版頭條都是一樣的標題,一樣的內容,多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行,讓我讀什么?讀書讓人獨立思考,但讀書的媒體也沒有做到這一點。讓社會先靜下來,社會不斷浮躁不斷地狂奔,讓自己安靜下來已經很偉大了。
佘永亮: 企業更多體現在實際操作,做一點實實在在的事情,推動地方的發展。
-
聊場總結
主持人:聊場的最后,各位嘉賓還有什么期待或想呼吁的?
劉嬌蓉:閱讀可以伴隨自己終生,有各個階段的需要,閱讀就是你最忠誠的朋友,你一生都可以從它那里獲得很多的東西,或者是陪伴,或者是解開你的疑惑,或者是增強你的才能也好,一生都可以與閱讀為伴,希望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找到自己喜歡的書籍。
馬曼寧:讀書就和賺錢一樣,賺錢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讀書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物質是可以花完的,精神是永存的。
陳志斌:閱讀會讓人思考更多,行動更遠,幸福更近。讀書吧!
佘永亮:開卷有益,人的一生都是伴隨著學習的過程,處處留心皆學問。

夜鶯:買了很多書,卻極少花時間去看,時間都去哪兒了?都用來玩手機,刷朋友圈,看各種分享了,唉,真想把朋友圈給戒掉。
貓子竹:讀書是終生受益的事情,丟什么都不能丟讀書這個習慣!
淺綠K:現在基本很少讀書了,讀書也是讀電子書,真的花在電腦、手機上的時間比書本上多,曾經我還是挺愛看書的,現在也不知道是高科技讓我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玉米香:現在順德普遍的讀書氛圍太差了……希望能有更多讀書活動,激發市民的讀書欲望。
話說原來:很多人說看電子書比實體書好,其實,我也認同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實體書只會往更高質量的地方走,電子書的出現,并未使實體書受到多大沖擊,反而使實體書的質量提升了,同時也讓電子書在不斷得以成長,這是一個雙贏的世界。
郝屹森:我始終認為,讀書還是有種感覺的,雖然電子書方便,但永遠都不可能有手捧書卷的那種意境。
自省:書離我們不遠,你看或者不看,它就在那里,不離不棄……是我們自己把書隔離了。
維ing:建議多提倡讀傳統優秀文化書籍,如論語、三字經,現在人心浮躁,真正靜下心來去參透古人寫的東西不多。而且那些都是教我們做人做事立足的寶貝,卻被棄之如敝屣
厚德載物:讀書乃是人生一大樂事,豈能棄哉?
狠無語:人們越來越笨就是花在讀書上的時間少了。看電視看手機,過目即忘,真正吸收思考的內容很少。而現在廣告定位歲數也是10歲兒童。淺薄娛樂性的節目比比皆是。這么浮躁的年代,我們確實應該靜下心來認真讀一本好書,然后你會發現自己變得充實更加堅定。
點滴:人們越來越笨就是花在讀書上的時間少了。看電視看手機,過目即忘,真正吸收思考的內容很少。而現在廣告定位歲數也是10歲兒童。淺薄娛樂性的節目比比皆是。這么浮躁的年代,我們確實應該靜下心來認真讀一本好書,然后你會發現自己變得充實更加堅定。
梅山飛哥:目前每月平均一本閱讀一本紙質的書也不到,一是電子讀物太方便了,二是去書店的方便性與經濟性都不及網上的知識來得方便。當然,家中的書還是不少的,都是自己真金白銀購買的。自己購的書都是看過的,一是以前電子讀物沒有或者說沒有那么豐富,二是工作中的需要或者說是生存的需要,多數是專業書箱,偶然也會購一些社會類的書籍,我的書架上就保存了一本《杰出的順德人》,是2000年出版的了,當時花了28元。小說類的書籍已基本不看了,也不知道時下有那位文學大家寫了些什么可以流傳于世的作品,快餐文化本人還不需要。紙質書注定會減少當然不會消亡,這不代表著人們不愛讀書,不需要獲求知識,只是時代的變化或叫時代的進步。
匿名網友:順德的圖書館可以講是少有的高大尚了,但是,可惜的是,每每去到館內都感到一股冷清之意。可能是太遠的原因吧,也可能我去的不是時候吧。我也曾這樣給自己一些理由,但是分析下來發現,可能是因為順德從商文化的影響,順德人對于讀書的氛圍一直覺得淡。當前,順德年輕人使用了電子高科技產品也越來越豐富,能夠靜下心來閱讀的人可能就更少了。
文明城市,我們需要怎樣的社會公民?
市民們都可以感受到順德政府部門等各方做出的努力,城市的文明程度也在不斷增強。然而,一座城市的文明,一切行動的落實,是需要這座城市的人一同付出的,是與每個公民的文明素質息息相關的。
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議?歡迎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