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主持:聶鵬
(順德城市網主編助理)
因為愛!所以表達……
這是“聊順德”之所以誕生的最原始的初衷。
這是一個聊場,只要你愿意,這里可以聽到你想表達的聲音;
這更是一個情場,因為對這座城市的情懷,我們關注并思考著這座城市的一枝一葉;
這就是順德城市網為您奉上 “聊順德”的初衷,不掩真性情,且有智慧閃現。
當然,作為一場紀實性的聊天實錄,僅緣于現場碰撞的火花和即時的反應與表達,這樣的談話難免有不到位、不全面之處,但我們的態度卻是認真且投入的。
好了,閑言少述,我們開聊吧!

吳光琛
順德區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順德區人力資源協會秘書長
黃唯
廣東左連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大肥
順德城市網網友
-
吳光琛
我們順德的文化是不包容“失敗”的文化。誰會來點起創業點的第一把火,我們有這樣的機構嗎?我們有這樣的氛圍、這樣的人嗎?
現在順德出國留學的有多少是能真正考上大學的?其實這對孩子的良好的創業精神、吃苦精神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
-
黃唯
現在都在談萬眾創新,都在鼓勵創業,但是這點我是要打個問號的。
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我覺得我們現在創業,一定要是一群人去做,個人認為原來的英雄主義現在是行不通的。
-
大肥
不管是“富二代”、“官二代”,創業每一個人都是在創業,只是方式方法不一樣。
我想現在主要是缺人才,政府對人才的重視不重視?感覺順德現在對人才的重視還是沒看到什么變化,看不到效果。

-
解讀“創二代”
“創新”是“創二代”的特殊基因主持人: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話題的不斷掀起,我們常常能聽到其中有一個很熱的詞,那就是“創二代”。那么今天我們的聊順德便是圍繞“創二代”的相關話題來展開。在我們進行琛入碰撞之前,我想先從概念的解讀開始,先聽聽大家對“創二代”是如何定義的?
黃唯: 我個人覺得“創二代”是比較新穎的,直接理解的話,我個人覺得首先是屬于在行業的創新,或者是在老一輩的方式的基礎上,把新的思維元素融入進去。這個范圍很廣,我是針對行業的,比如像我們木工機械類的,老一輩的傳統級別的話,甚至不知道互聯網甚至是“互聯網+”。我自認為自己就是創二代,把某個領域加上互聯網,達到某個領域新的騰飛或者有新的方式發展。
吳光琛: “創二代”意思是我們要有創業的精神,現在看順德“創二代”,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有部分人很想創業,有部分人是不想的。我和他們的交往也比較多,比如傳統產業“創業”的是很少的,第一個,是他們的能力、知識儲備不足以去進行傳統產業的“創業”;第二個,就是這批人的子女大批是出國留學,眼界稍微開闊些,但琛度沒有,對中國文化掌握的不夠,回來國內或者順德會不適應,所以他們一定程度上不敢去嘗試。我接觸過一些大老板的孩子現在去做新興網絡,非常敢創新,但有的想法脫離實際,成功的并不多。“創二代”這個東西可以作為激勵,但不一定是作為一種標準。
大肥: 按道理說,我們都屬于創三代,上下五千年,每個時代都有人在創業,這要數多少代?只是現在的特指的是八十年代,三十幾來歲,屬于創業期的,大部分是指這些人。其實一些外來務工來順德務工,也屬于一種創業。我們的創業不只是那些有錢人的孩子創業,我們基層的人也都是有創業的。不管是“富二代”、“官二代”,創業每一個人都是在創業,只是方式方法不一樣。
順德現狀
“創一代”還在掌舵,“創二代”的精神培養不足?主持人: 剛才大家也談到“創二代”這個詞的產生有一定的背景,那么在當前我們為什么要特別強調和鼓勵“創二代”群體的發展和壯大?或者換句話說,順德在涌現了一大批如何享健、楊國強、李兆基、鄭裕彤等為代表的“創一代”佼佼者后,發展到現階段,順德的“創二代”又是個什么樣的現狀呢?
吳光琛: 我理解的“創二代”首先一部分人他們的背景一般是一出生家里比較富裕,本身少了些奮斗生存的動力,而且這些有錢的老板感覺到自己沒讀好書,孩子一定要多讀書,對孩子都處于溺愛的,不客氣的說,現在順德出國留學的有多少是能真正考上大學的?其實這對孩子的良好的創業精神、吃苦精神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另外是要做好一件事,不只是和有錢人打交道,因為大量的高手很多是在沒錢的人里面出來的,現在很多人養成了一種風氣,認為有錢人就和有錢人在一起,那么回來創業的話,它這個團隊文化是很不好的。他要創業的話,要和他父輩一樣的,必須要有個核心的團隊跟著他,但現在他們的團隊是怎么建立起來?繼承也繼承不了,原來在國外讀書,把中國文化丟的差不多了,回來很多是格格不入。再就是很多“創一代”還很健康,那接下來的就是管的很多,老一輩不放心,“創二代”就受束縛,拳腳施展不開,所以真正“創二代”做成事真的很少了,要么就做的一般般,因為我們本身沒有培養好那種創業的精神、意識,加上老一輩又管,叫人家怎么做?另外就是,最近也發現,比如有個老板和我說,他的企業有國際化背景,因為他的孩子是留學回來的,這就代表他企業有了國際化背景,一回來就讓他接班,趕鴨子上架。現在有些公司里,有些年輕人做老總其實還不成熟,自己做的放不開手,他老爸也放不開手。這樣是害了孩子和企業,因為孩子在辛苦的經營,還不老練。雖然培養的是自己的小孩,但對自己的企業實際上也是不負責。
其次,草根階層的“創二代”。現在遇到很多問題,第一個是“產業”問題,目前我們的產業很傳統,而且基本處于中低端,沒有明天,如果像這樣去創業的話,年輕人沒機會,等我照做做到了,這時候這個產業已經都要死了。再就是如果我們想做些新興產業,我們這里又沒氛圍,想要的技術又招不到人,人家不來順德啊。第三就是我們順德的文化是不包容“失敗”的文化,比如像年輕人創業,需要什么支持,你說誰來投資你項目的時候,它會有風險的,我們順德的投資基本是摘蘋果類型的,除非是很清楚會賺錢的,就會投資支持,如果還不是非常清楚的,根本不會理你。但我去美國硅谷,人家只要你有想法就會給你一定的資金,雖然不多,可能就是幾萬美元,但重要的是第一次失敗了沒關系,還有第二次第三次,你要在順德失敗了一次看看?肯定沒人理你。所以,我說的這個是順德不包容“失敗”的一個地方。
創業的一方面是要包容失敗,因為創業成功率沒那么高的,你說社會、政府包容嗎?如果社會、政府包容的話,第一次失敗,我們再投資再鼓勵,但現在社會沒有這個機制。創業也要看這個社會有沒有這個機制支持它不斷地去創業,也許我投資了10個創業的,只有一個成功了,但這一個成功已經超越了你投資失敗的那9個的了,但現在我們很多人不敢。誰會來點起創業點的第一把火,我們有這樣的機構嗎?我們有這樣的氛圍、這樣的人嗎?
黃唯: 我很認可吳老師的觀點,我談談我的想法。首先我個人認為我是草根出身的,剛吳老師說到“創二代”有一部分人是“富二代”留學回來的,還有一種是我們自己這種草根型的。因為我們琛耕在這個行業十幾年了,我們深知這個行業的痛點,另外就是還是有些富二代是想做事的,有些富二代有錢出去留學,剛吳老師說的那個和家庭氛圍有關,我發現其實還是有一批老板善于管理,他能管理一個企業,一定能管理一個小孩,從國外回來的時候讓他的孩子從生產做起,升到主任,升到管理層,由富二代變為創二代。從外國回來確實有落差,但回來的話,會和國外的管理理念結合起來,但是你沒去了解這個企業、這個行業的情況以及痛點的話,是很難去做的。
我在機械行業做了12年,在德國百年企業做了8年的高管,非常有信心去做這個“創二代”。說到結合點的話,吳老師說的有些我是兩面看的,文化包容的概念太大,我的祖籍是韶關,但就是感受到順德文化包容,我才轉為順德的戶籍,因為你會發現在順德辦的所有行政方面的審批手續,只要你準備好了資料就可以了,非常高效,這是我非常認可的。再就是說到有錢賺再投資的,因為國外市場多元化,他們社會扶持這塊比較好,我也希望順德也有這樣的一個機構,政府要設立些這些讓人有動力去創業的基金也好,然后是創業失敗,現在都在談萬眾創新,都在鼓勵創業,但是這點我是要打個問號的。因為任何人創業都會有失敗,特別是我們互聯網企業,說的差一點,互聯網90%是失敗的,很多互聯網創業的人都是一個想法,但后面發現很多問題沒解決,無論是人才,還是市場,很多地方沒想到,那你說誰愿意去投,我也不愿意去投。所以創業的話,像我創業一年,我懂得行情,然后還要找拍檔,我記得一句話: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我覺得我們現在創業,一定要是一群人去做的,個人認為原來的英雄主義現在是行不通的,所以在創業之前沒有去想清楚這些的話,我是覺得不應該去創業的,國家鼓勵創業是對的,自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確實很多企業處于瓶頸階段,真的需要新東西去營造新的方式,我們做互聯網,也是看到需求,我個人認為,沒有做好準備就去創業,這是很不負責任的。創業要先做市場調研,有沒有好的團隊,這事情值不值得做,值不值的做有句話是可以參考的:如果事情對社會是貢獻的是正能量的,那這個不用去想,直接去做,但如果對這個社會是種負能量或者是負擔,那這個“創業”就要打個問號了。
大肥: 剛說到文化的包容,我80年開始工作,那時候領導對員工的關懷,到現在領導和員工的關懷,當時是你給我錢,我就干活,現在的員工是你給我多少錢,我就干多少活,這已經很普遍了,沒有一個來為企業做過創新的。我朋友申請了佛山科技三等獎,如果他這個有資金的話,可以把設計圖紙變成現實,但沒有人支持沒有錢,他也只有去工廠為老板打工,沒有機會把科研成果做大做強。創新創業我認為最關鍵是氛圍,我們要培養這個氛圍,而不是去追究你是“創二代”那些的,不是說你是領導,說什么就是什么,一些大老板,人均多少錢給到他,然后就不管了,找企業經理去做,企業經理壓到中層干部,中層壓到底下的,底下的受氣。大老板說我給你錢了,待遇是不錯的,但員工沒享受到大老板帶來的好。
吳光琛: 我覺得政府為什么不好好解讀總理說的話呢?把創業創新放一起都稱為“創二代”,那樣面就寬了。一個氛圍形成不了就是因為少數人,政府和社會要把眼光放到“創新”、“創業”,鼓勵大家創新、創業,并且我們的政府、社會要扶持“創二代”,如果這樣,既可以照顧到面,也可以照顧到點。
-
順德有沒有反思的勇氣?
服務“創二代”就是服務順德的明天主持人:從“創二代”群體在精神和意識方面的培養到政府和社會要重視為“創二代”營造氛圍,都關系到“創二代”是否能夠“創”成功。那么,如何更好地服務“創二代”,聽聽大家的建議。
吳光琛:我提幾個想法,就是不管一個地方怎么樣,二代身上就是明天,沒有他們就沒有明天。從政府的角度,現在我們花了很多的錢,扶持企業、做項目,還不如把錢取消,分成2個,第一是培養新經濟,互聯網,現在的傳統可以做下去,生存吃飯沒問題,但未來引領城市經濟發展不是這些,但我們把互聯網做成了一個工具,它是一個工具,但并不止是,政府應該把它作為戰略層面來思考這個問題,與互聯網相結合。比如微信,典型的互聯網企業,它遵循了互聯網三個規律,第一個就是互聯網免費的,但現在是最盈利的,這就是新經濟的魅力,我們現在整個社會都沒這個思維。
黃唯: 政府是有扶持政策,但都是畫了個大餅。為什么需要扶持?肯定是創業初期難啊。但現在是什么情況?比如我想申請一個項目,發現扶持條件首先是要線上交易50個億,那我有50億元的交易量還需要政府這十幾萬的扶持嗎?另外就是我們需要的扶持不一定是非得要政府的資金,這體現的就是吳老師說的一個“不包容”失敗的問題,所以就是一些服務雖然有對口的,但門檻太高了,不然就是不實際的,我最需要的時候你給不了我,我不需要的時候給我也沒用。政府扶持的話要想想支持的目的是什么。
吳光琛: 政府不要拿錢去做這些,政府應該拿錢去養好人才,培養好風氣,讓社會去做這些。創業肯定會有失敗,政府能不能和一些創業的人建立保障系統?但我們現在沒有,這就會讓創業的人逃跑。政府要引導整個社會一種創業的良好氛圍和地方化的價值體系,不然很難開展起來。順德剛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大家很窮,大家拼命的做,那時政府又支持,大家做的很拼命,但現在沒有這種氛圍了,所以政府要做好引導,政府要為創業這些人提供保障,保障他們政策上不受歧視,生活上不流離失所,建立基本的保障基金。現在“創二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不是很多創二代都有經驗的,所以年輕人要經過一定程序的培養,剛畢業創業失敗率太高,失敗率太高會產生一種效應,那么多失敗,后面的人也不敢做了,然后失敗的人會受到社會的眼光,甚至歧視。有的人用互聯網的思維去做的,他的商業模式很清晰,就會有人投資。我們首先鼓勵創業的人要過思維這關,如果他對企業大致的體系不清楚,大數據、商業意識都很欠缺,誰投資?但怎么培養這些人的商業意識,就需要培養出一群人出來,這就是政府應該去做的。再就是現在有些“富二代”的創二代,老一輩要放手,現在老一輩和年輕人觀念不在一個頻道上,有什么用?理解90后,需要多少方法?要么是60、70、80后管90后,老一輩是過去的經驗,還必須要讓孩子去傳承,讓孩子背著沉重的包袱,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是絕對的,我說的是普遍的現象,如果我們社會能夠給予創業的一代足夠的信任,老一輩過于溺愛也不行,過于嚴也不行,要相信支持他們新的想法,整個社會需要一種鼓勵創業、包容失敗的文化氛圍。
我不是說拿錢就支持,人家會覺得憑什么拿我納稅人的錢去支持別人去做?這個不一定要用錢,政府可以制定很多政策,建立這樣的氛圍、價值體系,比如硅谷政府一分錢都不管,就是一個教授帶著兩個學生做起來的,現在還不是做的很好?
黃唯: 政府的支持不光是錢的,我們為什么想找政府支持,主要是想政策支持,往更高的層次去,政策制定的話不光是金錢的,應該多往我們的需求端去考慮,有鼓勵的一些政策。比如對于互聯網的,把我們列為創新項目,關注我們、推介我們、鼓勵我們,那樣對創業企業生存是很有幫助的。
吳光琛: 順德有幾個根本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是產業轉型問題,這個誰都下不了這個決心,我多年前就提出來順德應該以機械裝備為戰略性產業,不是家電,家電已經是資源性消耗性產業了;還有是企業轉型,很難做,越是大的企業就越難轉,產業轉型升級是個很難的事情,產業轉型升級不一定靠我們現有的產業進行,還可以通過新經濟來進行,但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所以產業經濟很難轉型。現在只能是說技術含量提高,但這沒什么用,新經濟出現后,互聯網經濟一沖擊,就像李克強說的,一個人干不過一個團隊,一個團隊干不過一個趨勢。我們不能跟上趨勢,現在還沒有把握和創造這個趨勢的能力,不能憑空就能轉的。還有一個是強烈的反思問題,順德需有強烈的反思能力,這方面首先需要政府去推動引導。就像一個小孩子,他不會很自覺的去反思的。
現在是個速度加商業的時代,我觀察領導第一是有沒有反思的勇氣,有反思的能力之后怎么推動社會的變革?順德傳統產業有很好的基礎,不能說沒就沒了,但是順德的文化不足,作為縣域階段,順德的文化是還不錯,但作為經濟發達區,文化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文化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我們政府能不能引導社會去反思這些問題,順德現在不做事的,兒子孫子還能吃的飽飽的,但一個社會這些人多了,這個社會還能怎么發展?
-
結語
跟上“創二代”趨勢
建立包容“失敗”的機制與氛圍是關鍵主持人: 確實,順德“創二代”是否能夠順利成長,又將在哪些領域為順德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的未來都將與順德的明天緊密相連。剛才我們嘉賓的討論即激烈又精彩,相信也能夠為許多正在投身于“創二代”事業發展或正準備加入的新生力量帶來不少的觸動。最后,有請大家用一兩句話結束今天的探討。
吳光琛: 我們評估一個人,不是評估一個團隊,是評估他的思維。市場、產品永遠是變化的,所以思維一定要跟上變化。為什么我們一些企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也會有這么大的瓶頸,比如人才瓶頸。對此,我認為政府要學會用經濟定位來評估城市資源的配置。我們很多人不考慮資源配置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印證了創業的艱難,我們順德政府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方法,要積極營造氛圍,給創業的人提供機會,政府應該多扶持有新經濟思維的人,并多用這些人做榜樣。
大肥: 我想現在主要是缺人才,政府對人才的重視不重視?感覺順德現在對人才的重視還是沒看到什么變化,看不到效果。
黃唯: 我用“創二代”的身份說下,像我們這種年代的年輕人,只要有夢想,就要去追逐,但做這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好市場調研,要想清楚這事情對社會是不是有貢獻的。其次,在這個前提下,要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去做這件事情。最后,堅持的去做。我始終相信,一個人會走的快,但一群人會走的更遠。

長臉叔叔:作為順德的創二代,不一定就真的要完全脫離了原來的一些產業,其實順德一些比較有基礎的產業,仍然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尤其是怎樣把一些傳統產業與新技術的接軌,都有很多可以嘗新的。
平民窟總理:順德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創二代,如今順德對于創新創業是有很多的扶持政策的,但是我們年輕一代的,有多少是有這樣的拼搏精神的呢?
HONOR俊:順德的經濟發展正面臨一個“改朝換代”的階段,很多老一輩的都退出了,新一代來接手,這對于新一代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也是希望這一代人能夠撐起順德的發展,給順德的發展注入一些新的血液。
不偏不倚:順德現在還是靠著傳統經濟維持的,新經濟的動力還沒怎么感覺到,“互聯網+”對順德更應該是個沖擊和機遇,傳統企業如何和新經濟相結合,前一輩的人有他們的經營思維,但不代表永遠都是正確的,創二代的力量更應該在這機遇中展現出來。
自省:創二代讓人第一反應很容易想到富二代,但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肯定不只是這個層面,鼓勵更多的人創業,看到經濟發展的新勢頭,各地區營造出這種積極創業、發展經濟的勢頭氛圍,順德也一樣要這樣的氛圍,政府也要多鼓勵,多將鼓勵政策落地,扶持年輕的創二代生力軍。
bibubibu:我覺得“識時務者為俊杰”這句話也是有道理的,要去把握住順德的經濟和政治發展方面,那么所決定出做什么行業的創業,都是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的。
匿名 202.105.30.x:感覺現在順德的創二代還是有一批存在的,但問題是我們都沒有怎么挖掘報道出來,對于順德的創二代如果都不了解的話,又如何更給予更多的意見呢?期待看到一份大概的順德情況介紹才好哦。
熱可可:創二代中的創業者,往往會缺少業務是創業之初面臨的困境,面對這種困境,順德做了哪些政策支持呢?我覺得既然在當創二代,首先自己就得學會大范圍地在網上交易平臺找業務,但凡有點可能成交業務的,都嘗試著去接觸交流,每次被拒絕的時候,都會告訴自己下一筆肯定會成功。相信在這樣的堅持下,肯定會拿到第一桶金的。除此之外,順德創二代的成功,離不開“支持”二字,家人、社會、政府、企業的支持,如果順德也有相關的政策鼓勵先富帶動后創,給予創二代一絲光明,讓她自己去尋找出路,或者創二代在困難重重時,也許能走出險峰!
Yellow銳:順德需要用創二代的精神,拉動順德整體經濟的再次輝煌,如果想要達到目標,那么起初做得很順未必是好事,如果前面走得太順,自己的能力以及毛病、企業存在的問題,就有可能被忽略,發展到某一階段,它會集中爆發出來。 順德創二代,需要在磨礪中出寶劍。